頸動脈體瘤發(fā)病機制的初步研究及外科治療的回顧分析.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分析引起頸動脈體瘤發(fā)病的SDH亞單位基因突變位點,從基因的水平研究頸動脈體瘤的發(fā)病機制;回顧分析1980年至2006年的62例手術病人,總結其臨床特征,診斷方法,手術方式及隨訪結果。 方法 抽取17個人(兩個患病家族的患者及未患病者共11人,3例散發(fā)性頸動脈體瘤患者,3例普通正常人)血樣,提取血液基因組DNA,分別對SDHB、SDHC、SDHD基因的外顯子進行PCR擴增、測序,進行Blast比對,分析不同樣

2、本、不同外顯子序列的堿基異同,研究SDHB、SDHC、 SDHD基因突變在頸動脈體瘤發(fā)病機制的作用。 取1980年1月-2006年12月的62例手術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其臨床特征,術前輔助檢查,術前準備(主要是供瘤血管的栓塞),手術方式、手術效果,病理及隨訪結果。 結果 B家族中的兩個患者SDHD基因的第二個外顯子存在一致的突變。91位堿基A突變?yōu)門(A91T),92位堿基C突變?yōu)镚(C92G),導致31位

3、密碼子由絲氨酸密碼子突變?yōu)榻K止子(S31X)。該家族中的未患病者,A家族中的患病的患者及未患病者,散發(fā)性患者,正常人均沒有發(fā)生有SDHB、SDHC、 SDHD基因突變。 1980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共收治63例頸動脈體瘤患者,其中手術59例且有3例患者行雙側手術。 臨床特征:男、女比例為1:0.85,平均為35.22±2,01歲,68.25﹪的患者為無意中發(fā)現頸部腫塊而來就診,并無任何的臨床癥狀,其余原因依

4、次為頸部包塊疼痛,產生頭暈、頭疼、暈眩等頸血管受壓產生腦缺血癥狀,伸舌歪斜,聲音嘶啞等。根據Shamblin分型,Ⅰ型、Ⅲ型、Ⅲ型分別占25.80﹪(16/62)、51.61﹪(32/62)、22.58﹪(14/62)。 術前輔助檢查:B超、CT、MR和.DSA的術前診斷陽性率分別為90.4﹪(48/52)、85.7﹪(20/25)、80.0﹪(11/15)和98.3﹪(48/49),DSA的診斷準確率最高。 供瘤血管的

5、栓塞:通過術前供瘤血管的栓塞,使手術出血量、顱神經的損傷率都有了明顯的下降,大大降低了手術難度,減少了手術風險。 病理結果:包括3例組織學顯示低度惡性的共46例患者,經隨訪未見轉移或復發(fā)。頸動脈體瘤應根據其生物學行為,而不應僅根據其組織形態(tài)學判定其良、惡性。 手術:Shamblin Ⅲ型患者較多的使用了頸內動脈重建術,但動脈重建風險較高,且內轉內轉流的使用也未能降低腦卒中的發(fā)生率。 結論 1.國人的家族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