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紅細胞知識點總結,,,紅細胞形態(tài)檢查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測定,,貧血原因,,推斷,,紅細胞質(zhì)量控制:1.低倍鏡:估計細胞分布和染色情況2.油鏡:觀察血膜體尾交界處細胞形態(tài) 瀏覽是否存在其他異常細胞,,紅細胞參考值: 瑞氏染色后:雙凹圓盤狀
2、 細胞大小一致 平均直徑7.2微米
3、 淡粉紅色 中央1/3為生理性淡染區(qū) 胞質(zhì)內(nèi)無異常結構,,紅細胞大
4、小改變1.小紅細胞(microcyte)直徑小于6μm者稱為小紅細胞,正常人遇見。如果血涂片中出現(xiàn)較多染色過淺的小紅細胞,提示血紅蛋白合成障礙,可能由于缺鐵引起;或者是珠蛋白代謝異常引起的血紅蛋白病。而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的小紅細胞,其血紅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性中心淺染區(qū)消失。 2.大紅細胞(macrocyte)直徑大于10μm。見于溶血性貧血及巨幼細胞貧血。,,3.巨紅細胞(megalocyte)直徑大于15μm。最常
5、見于缺乏葉酸及難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其胞體所以增大是因為缺乏上述因子時,幼稚紅細胞內(nèi)DNA合成不足,不能按時分裂所致當這種幼稚紅細胞脫核之后,便成如果血涂片中同時存在分葉過多的中性粒細胞則巨幼細胞性貧血可能性更大。 4.紅細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是指紅細胞之間直徑相差一倍以上而言。常見于嚴重的增生性貧血血涂片中。而巨連續(xù)劇細胞性貧血時尤為明顯,可能與骨髓粗制濫造紅細胞有關。,,紅細胞內(nèi)血紅蛋白含
6、量改變1.正常色素性(normochmic)正常紅細胞在瑞特染色的血片中為淡紅色圓盤狀,中央有生理性空白區(qū),通常稱正常色素性。除見于正常人外,還見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白血病。 2.低色素性(hypochromic)紅細胞的生理性中心淺染色區(qū)擴大,甚至成為環(huán)圈形紅細胞,提示其血紅蛋白含量明顯減少,常見于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鐵幼粒細胞性貧血,某些血紅蛋白病時也常見到。,,3.高色素性(hyperchrom
7、ic)指紅細胞內(nèi)生下性中心淺染區(qū)消失,整個紅細胞均染成紅色,而且胞體也大。其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的含量是增高的,但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多屬于正常。最常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4.嗜多色性:屬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故細胞較大,由于胞質(zhì)中含人多少不等的嗜堿性物策RNA而被染成灰色藍色。嗜多色性紅細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紅細胞功能活躍。在增生性貧血時增多,溶血性貧血時最為多見。,,紅細胞形狀改變紅細胞形狀改變有球形紅細胞、橢圓形紅細胞、
8、靶形細胞、口形紅細胞、鐮形紅細胞、棘紅細胞、裂紅細胞、緡錢狀紅細胞和有核紅細胞。 (1)球形紅細胞:細胞中央著色深、體積小、直徑與厚度比小于2.4:1(正常值3.4:1),球形紅細胞氣體交換功能較正常紅細胞為弱,且容易導致破壞、溶解。見于遺傳性和獲得性球形細胞增多癥(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直接理化損傷如燒傷等)和小兒。 (2)橢圓形紅細胞:細胞呈橢圓形、桿形、兩端鈍圓、長軸增大,短軸縮短、長是寬的3~4倍,長徑為
9、12.5μm,橫徑為2.5μm,其紅細胞生存時間一般正常也可縮短,血紅蛋白正常,與遺傳性細胞膜異?;蛴嘘P,細胞成熟后呈橢圓形,置于高滲、等滲、低滲、正常血清內(nèi),其橢圓形保持不變。見于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可達25%~75%)、大細胞性貧血(可達25%)、缺鐵性貧血、骨髓纖維化、巨幼細胞貧血、鐮形細胞性貧血、正常人(約占1%,不超過15%)。,,(3)靶形細胞:細胞中央染色較深,外圍為蒼白區(qū)域,而邊緣又深染,形如射擊之靶。有時,中央深
10、染區(qū)呈細胞邊緣延伸的半島狀或柄狀。細胞直徑比正常大,但厚度變薄,由于紅細胞內(nèi)血紅蛋白化學成分發(fā)生變異和鐵代謝異常所致,形成過程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溶解成鐮狀或弓形空白區(qū),隨后弓形空白區(qū)兩端繼續(xù)彎曲延伸,形成環(huán)形透明帶,細胞生存時間約為正常細胞的一半或更短。見于各種低色素性貧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HbC病)、阻塞性黃疸、脾切除后。 (4)口形紅細胞:細胞中央有裂縫,中央淡染區(qū)呈扁平狀,似張開的口形或魚口,細胞有
11、膜異常,Na+通透性增加,細胞膜變硬,使脆性增加,細胞生存時間縮短。見于口形紅細胞增多癥、小兒消化系統(tǒng)疾患引起的貧血、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貧血、肝病和正常人(<4%)。 (5)鐮形紅細胞:細胞呈鐮刀狀、線條狀或L、S、V形等,是含有異常血紅蛋白S(HbS)的紅細胞,在缺氧情況下,溶解度減低,形成長形或尖形結晶體,使細胞膜發(fā)生變形。檢查鐮形紅細胞時需加還原劑如偏亞硫酸鈉后觀察。見于鐮狀細胞貧血(HbS-S,HbS-C
12、)、鐮狀細胞特性樣本(HbA-S)。,,鐮形紅細胞,,(6)棘紅細胞:細胞表面有針狀突起、間距不規(guī)則、長和寬不一。見于遺傳性或獲得性β-脂蛋白缺乏癥(高達70%~80%)、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癥。需與皺縮紅細胞(鋸齒狀紅細胞)鑒別,皺縮紅細胞邊緣呈鋸齒形、排列緊密、大小相等、外端較尖。 ?。?)裂紅細胞:為紅細胞碎片或不完整紅細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規(guī)則、呈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轉(zhuǎn)形等,是細胞通過阻塞的、管腔狹
13、小的微血管所致。見于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嚴重燒傷。正常人(<2%)。 (8)緡錢狀紅細胞:紅細胞互相連接如緡錢狀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是因為血漿中某些蛋白(纖維蛋白原、球蛋白)增高,使紅細胞正負電荷發(fā)生改變所致。,,(9)有核紅細胞(幼稚紅細胞):除1周內(nèi)嬰幼兒血涂片中可見 少量有核紅細胞外,其他則為病理現(xiàn)象,包括: ①溶血性貧血:嚴重的溶血性貧血、新生兒
14、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因紅細胞大量破壞、機體相對缺氧,使紅細胞生成素水平增高,骨髓紅系增生,網(wǎng)織紅細胞和部分幼稚紅細胞提前釋放人血,說明骨髓有良好的調(diào)節(jié)功能。 ②造血系統(tǒng)惡性疾患或骨髓轉(zhuǎn)移性腫瘤:各種急、慢性白血病、紅白血病。由于骨髓充滿大量白血病細胞而使幼紅細胞提前釋放,或因髓外造血所致,有核紅細胞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紅白血病時可見更早階段幼稚紅細胞,并伴形態(tài)異常。,,③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15、:如骨髓纖維化,血涂片可見有核紅細胞,來自髓外造血和纖維化的骨髓。 ④脾切除后:骨髓中個別有核紅細胞能到達髓竇,當脾切除后,不能被脾臟扣留,從而進入外周血。,,(10)其他:①新月形紅細胞:紅細胞著色極淡、殘缺不全、體積大、狀如新月形、直徑約20μm,見于某些溶血性貧血(如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②淚滴形紅細胞:紅細胞形如淚滴樣或梨狀,因細胞內(nèi)含有Heinz小體或包涵體,或紅細胞膜被粘連而拉長
16、所致。見于貧血、骨髓纖維化和正常人。③紅細胞形態(tài)不整: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奇異形狀,如豆狀、梨形、蝌蚪狀、麥粒狀、棍棒形等。見于某些感染、嚴重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紅細胞內(nèi)的異常結構嗜堿性點彩紅細胞:簡稱點彩紅細胞,指在瑞氏染色條件下,成熟紅細胞或幼紅細胞的胞質(zhì)內(nèi)出現(xiàn)形態(tài)不一的藍色點狀物,屬于未完全成熟紅細胞,其顆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其可能的原因有2種:①重金屬損傷細胞膜:使嗜堿性物質(zhì)凝集。
17、②嗜堿性物質(zhì)變性:鉛中毒時,此種細胞明顯增加,常作為鉛中毒診斷篩選指標。在其他各類貧血中,亦可見到點彩紅細胞,其增加常表示骨髓造血旺盛或有紊亂現(xiàn)象。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見到嗜堿性點彩紅細胞。,,豪焦小體:又稱為染色質(zhì)小體。成熟紅細胞或幼紅細胞的胞質(zhì)內(nèi)含有一個或多個直徑為1~2μm的暗紫紅色圓形小體。已證實此小體為核碎裂或溶解后所剩殘余部分??梢娪谄⑶谐g后、無脾癥、脾萎縮、脾功能低下、紅白血病和某些貧血患者;在巨幼細胞貧血時,更易見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