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高產優(yōu)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河南省農科院 李向東)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麥高產優(yōu)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李向東 博士/研究員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小麥研究所,hnlxd@126.com 13608689789,技術支撐農業(yè),推廣創(chuàng)造豐收,報告內容,河南省小麥生產形勢與技術需求,小麥高產優(yōu)質高效栽培的關鍵技術,一 河南小麥生產形勢與技術需求,,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河南省小麥年總產量由1949年的254萬噸(50.8億斤)增長到2013年的3186萬噸(643.8億斤),增加了12.5倍;平均單產由645kg/公

2、頃(42.5kg/畝)增長到5937kg/公頃(399.9kg/畝),增加了9.4倍。自2003年以來實現了11連增,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1.“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河南小麥11連增!,河南小麥生產發(fā)展的經驗和啟示,1、面積目標:小麥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7500萬畝以上;2、單產目標:小麥平均單產達到450公斤以上,平均年增加6.6公斤,年增幅1.7%;3、總產目標:目前600億斤水平上再增加100億斤,總產達到700

3、億斤。,2020河南小麥目標,任務艱巨形勢嚴峻,,2. 小麥增產潛力不足,面臨嚴峻生產形勢,一是非生物災害 頻繁發(fā)生,二是種植面積 難以擴大,三是單產增加 幅度放緩,增產的途徑無非是面積和單產,增加面積顯然不現實,只有增加單產才是唯一途徑。但現在河南省小麥單產已經具有較高水平,2011年全省平均畝產391公斤,近3年增幅分別為1.04%、0.52%和0.48%,明顯放緩。需要認真分析河南單產增加的主要

4、障礙和技術途徑,從技術上尋找突破口。,3.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穩(wěn)”字當頭,與高產協同發(fā)展,一是要繼續(xù)增產,二是高產突破,三是穩(wěn)定發(fā)展,目前河南省小麥單產最高紀錄已經突破750公斤,但距最大光合生產潛力仍有不小差距(有關研究表明可達1800公斤/畝)。因此,如何在現有高產超高產基礎上實現再高產的突破,還要保證高上去后不下來要將小范圍的高產典型擴大應用范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是穩(wěn)定發(fā)展,因此,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

5、氣候事件頻發(fā)將是河南小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障礙,今后一段時期要想實現河南小麥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僅要是產量不斷提高,而且要穩(wěn)定在一定的水平之上,產量的忽起忽落是絕對不允許的。,河南省小麥持續(xù)發(fā)展的技術需求,一是品種特性 高產多抗,二是栽培技術 因變創(chuàng)新,三是管理技術 如何落實,在河南省小麥品種利用的歷史上,很多曾經為河南小麥生產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品種,最終不是由品種產量性狀而是由于抗性出現問題退出歷史舞臺,如

6、白粉病、赤霉病、凍害等。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多發(fā)對現代小麥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品種不僅要高產,而且要多抗。因此生產上需要真正多抗的品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隨著農村生產結構的變化,農村實際務農勞動力嚴重不足;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條件,以及機械化的迅猛發(fā)展和農民經濟意識的逐漸改變,要求小麥栽培技術應當與時俱進,適時創(chuàng)新。不僅需要創(chuàng)新現代的小麥栽培技術,更需要這些新技術的簡化實用,以適應現代農村生產實際和機械

7、化的需求,便于農民接受和利用。,目前我們的技術推廣仍然是以農業(yè)技術推廣部門和科研單位為主渠道,由于農業(yè)技術推廣體系本身體制的約束和科研部門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技術的推廣應用非常吃力。一項新技術的推廣縱然磨破嘴皮也難以得到農民的認可,農民沒有真正掌握防治要領,使得防治效果不理想。技術的棚架問題必須徹底解決。,二、河南小麥高產優(yōu)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生態(tài)氣候-生產條件的改變決定栽培技術必須因變創(chuàng)新,,過去1300年全

8、球地表平均氣溫變化(相對于1961-1990年30年氣候平均),第四次評估:20世紀后半葉可能是過去1300年中最暖的50年。第三次評估:20世紀可能是過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 IPCC AR4, 2007 ),,全球變暖可能會導致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干旱,高溫,暴雨,大風,沙塵暴,雷暴,洪澇,厄爾尼諾,,氣候變化背景下河南作物生育期變化,模擬生育期(DOY),實際生育期(DOY),冬小麥,夏玉米,(Liu Yuan,e

9、t al. GCB),,2001-2013年河南省小麥品種博覽田產量三要素變化,2010超高千粒重2011超大畝穗數,2012超小畝穗數,2013最小穗粒數,(一)河南省小麥因變栽培的若干思考,,1.品種利用和布局的科學化調整,品種特性,適應區(qū)域,播期播量,目前對品種特性的介紹為“半冬性偏春性”“弱春性偏冬性”“早熟、半冬性”等,抗病性、抗寒性、抗旱性、抗倒性分蘗能力等用“高、中、低”等,但究竟“偏多少”、“高多少低多少”

10、沒有明確的標準和界限,表述模糊,造成由于品種利用不合理引起凍害、倒伏、病蟲害等。因此品種特性標準化和根據品種特性進行生產利用,是目前河南省解決小麥品種 “多亂雜”,減少生產上不應有損失的首要條件。,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近年河南省小麥生長季的氣候和幾十年前有了較大的變化,一方面平均溫度升高、積溫增加,另一方面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如高低溫異常、旱澇不均等。近幾年連續(xù)出現幾十年不遇的大旱、持續(xù)低溫等災害性天氣,

11、提醒我們品種的推廣利用一定要適應氣候的變化,在不斷改良品種特性的同時,結合區(qū)域氣候特性進行利用,減少因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損失。,播期播量一直是討論熱烈的話題之一。播量上一方面技術部門推廣精量、半精量播種,另一方面農民實際播量越來越大。播期上有些人提出推遲播期,但隨之而來的是口墑不足、出苗不好、苗期抗寒抗旱性差等問題。本人認為播期播量調控應根據區(qū)域生產生態(tài)環(huán)境結合品種特性合理確定,不能因近幾年的氣候和生

12、產實際就武斷地提出推遲播期和減少或加大播量。,,2.栽培技術的適應性對策,“37”變“73”,在栽培技術的理念上,由原來的3分種7分管轉變?yōu)?分種3分管,以適應現在小麥生產和農村勞動力實際。近幾年的生產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早晚適期播,播期問題爭論較多,溫度升高使得早播容易出現旺長凍害、倒伏,晚播又出現出苗不好、寒旱交加等災害,老百姓無所適從。筆者認為,在適期內根據品種、看墑情、看天氣適期播種,而不能武斷地提出早播或晚播

13、。,精稀改適量,在精細整地和土壤墑情良好的情況下推行精量、半精量播種,嚴格控制播量。但在秸稈還田和旋耕、土壤塇松翹空的地塊,要根據整地質量定播量,應該在研究出苗率的基礎上加“足”播量,保證足夠的基本苗。,,預防當為先,避減防未然,規(guī)程要簡單,在我們的生產實踐上,大部分基本上以防治為主,真正落實預防為主的并不多,導致病蟲害發(fā)生后再去防治效果不佳。另外生產上前些年發(fā)生較輕的一些次生病蟲害,近幾年也大面積發(fā)生,上升為主要病蟲害。

14、因此,應從土壤處理、藥劑拌種和苗期藥劑噴灑等預防手段著手,變被動為主動,方能減少病蟲害對小麥產量造成的損失到最低限度。,隨著生產、生態(tài)條件和品種的改變,一些原來的研究結果譬如苗情的診斷,“一類苗、二類苗、三類苗”和“假旺苗、旺苗、壯苗、弱苗”的概念,與現實生產情況就不十分吻合;生產上的旱災是天旱、地旱還是苗旱?發(fā)生凍害的苗情狀態(tài)與溫度高低、溫差大小、低溫持續(xù)時間的關系等,含義不一樣,標準不一致,如使得技術人員指導生產時難以

15、判斷,農民群眾就更不好應用。需要重新系統(tǒng)研究,形成直觀、簡單易行的標準。,目前生產上提得更多的是“抗災減災”,主要針對災害采取抗災和減災應急措施,譬如近幾年全面動員,連續(xù)取得了抗特大干旱、抗持續(xù)低溫等災害的勝利,為實現我省小麥9連增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這樣的戰(zhàn)斗同樣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的支出。因此,如果能在基礎設施、小麥生產的基礎階段采取一定的“避災減災”技術措施,提高抵御災害的能力,那么抗災減災也會變得

16、主動自如。,3.土肥水藥“統(tǒng)一體”,農機農藝嵌合、經營規(guī)?;?土肥水藥耦合協作,農藝追趕農機步伐,經營規(guī)模集約擴大,我省的小麥研究學科門類齊全,多項研究居全國先進水平。但在土壤改良、水肥耦合、土肥水藥一體化使用方面仍有很大的潛力。像病蟲害的防治,不僅僅是打藥的問題,包括土壤處理、秸稈處理及相應的水肥管理,都可能對病蟲害的發(fā)生演變和能否徹底防治產生極大影響。因此,我們更應該強調土肥水藥的耦合協作問題,把這些問題作為一

17、個整體去看待,才會使集成的技術體系更加有效和完善。,在作為現代化農業(yè)的標志之一農業(yè)機械化迅猛發(fā)展的時候,我們的一些農藝措施沒有及時調整到位,農業(yè)機械化的發(fā)展中也沒有考慮到農藝的實際情況,總之是農機農藝沒有充分有效的結合。造成秸稈機械化還田后的土壤耕作播種問題、跨區(qū)作業(yè)后病蟲害的遷徙演變等,嚴重威脅小麥生產的高產穩(wěn)產。農藝追趕農機步伐和農機農藝有效結合是保證河南小麥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我們目前的一家一戶的聯

18、產承包制和經營規(guī)模,已經嚴重影響到小麥技術和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一個品種、一項技術要推廣,面臨著千家萬戶,無法在現有土地經營體制和規(guī)模下進行。因此,探索、引導與土地流轉相結合的規(guī)?;洜I問題,,我們的技術優(yōu)勢才能最大化的發(fā)揮,抵抗災害的能力才會更強,河南省小麥穩(wěn)定持續(xù)的發(fā)展才會更有保障。,,(二)小麥”源””庫”理論和不同產量的技術要求,,地上部和根系與源和庫的關系,壯苗根系發(fā)達、分蘗粗壯、葉片寬厚,植株的地上部與

19、地下部生長發(fā)育良好。但是地下部(根系)的良好生長需要供給較多的養(yǎng)料(源);地上部的良好生長也需要較多的養(yǎng)料。這樣它們之間就存在著矛盾。培育壯苗就是處理好源與庫的關系,既要供給地上部以足夠的養(yǎng)料,又要供給地下部充足的養(yǎng)料。研究表明,在地上部迅速生長期,根系的發(fā)育就慢,因為源大量供給地上部生長;反之,當根系迅速生長時期,地上部的生長亦較慢。,,小麥不同產量的技術要求,單產在3750kg/hm2 (250公斤/畝)以下為低產階段; 單產在

20、3750~6000kg/hm2 (250-400公斤/畝)之間為中產階段; 單產在6000~9000kg/hm2 (400-600公斤/畝)之間為高產階段; 單產在9000kg/hm2 (600公斤/畝)以上為高產再高產階段,亦稱超高產階段。,根據河南小麥生產的實際和發(fā)展歷程,小麥單產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低產變中產階段,中產變高產階段,高產更高產階段。,小麥與環(huán)境的矛盾小麥群體與個體的矛盾個體內部的矛盾,,品種利用與選擇

21、播期、播量調控 整地、播種技術 肥、水合理運籌 病蟲害時效防控 田間管理,(三)河南小麥高產優(yōu)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以產定策科學管理合理應變,,毛澤東的“農業(yè)八字憲法”,“土” “肥” “水” “種” “密” “?!?“管” “工”,,“八字憲法”的內涵,,土---深耕、改良土壤肥---合理施肥水---興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種---培育和推廣良種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護、防治病蟲害管---田間管理工--

22、-工具改革,,整地的目的使麥田土壤中水、肥、氣、熱狀況協調,土壤松緊適度,保水、保肥能力強,地面平整狀況良好,符合小麥播種的要求,為保證小麥苗全、苗勻、苗壯及植株良好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適宜的土壤環(huán)境。,秋收一張鋤,麥收一張犁。土地不深翻,麥根沒處鉆。深耕加一寸,頂上一遍糞。,農諺,1.土:提高整地質量,充分發(fā)揮土壤增產潛力,整地的要求平:地面平整,有利于勻播、澆水,防止點片積水。齊:地邊整齊,可有效利用土地,防止雜草叢生。松:上松下

23、實,表層疏松,不板結。碎:土壤細碎,無大坷垃,利于保墑、播種,耕系下扎。凈:地里沒有雜草和作物根茬、石塊等。墑:保墑良好,墑情一致。,,整地存在的問題由于旋耕后麥田坷垃少、易整地作畦,且省時省錢。因此旋耕播種尤其連年旋耕播種的麥田面積逐年擴大。旋耕播種的麥田由于表層土壤過于疏松,造成播種過深且失墑快,出苗困難,分蘗受阻。所形成的深播弱苗分蘗缺位,冬前大分蘗少,成穗少且穗子小,穗層不整齊,極易發(fā)生根倒伏或早衰,對產量影響很大。隨

24、著近年來我省秸稈還田面積逐年擴大,一些地方采用前茬玉米秸稈還田+旋耕+機條播的整地播種方法,難以將秸稈與土壤充分混勻或將秸稈完全掩埋,大量秸稈和肥料仍在地表,小麥根系與土壤接觸不良,從而造成播種質量差、出苗率低、缺苗斷壟現象嚴重,麥苗生長瘦弱,凍害嚴重,或出現“吊死苗”現象。,1.土:提高整地質量,充分發(fā)揮土壤增產潛力,,1.土:提高整地質量,充分發(fā)揮土壤增產潛力,合理的整地措施: (1)傳統(tǒng)翻耕麥田的耕翻深度應根據土壤質

25、地、土層厚度和雨水等條件而異。一般認為,目前旱作麥田的耕翻深度以25cm左右為宜,稻茬麥田以20cm左右為宜。 (2)旋耕麥田一定要在旋耕后用耙將耕層耙耱均勻,避免土壤翹空,造成失水快、保墑效果差,不利于種子出苗和幼苗發(fā)育。連續(xù)旋耕的麥田應旋耕2~3年后耕翻1年,破除犁底層。 (3)采取秸稈覆蓋和免耕的麥田一定要注意秸稈粉碎細致、覆蓋均勻,前茬如果是玉米的話最好采取深松播種,以利于夏季蓄水保墑,同時有效

26、地疏松土壤,避免小麥播種時土壤板結而影響播種質量。 需要說明的是,小麥的根60%分布在0~20cm土層,90%分布在0~40cm土層。麥田適當深耕或深松,可使耕層厚而疏松,土壤透氣性增強,能增加土壤的根容量,擴大根系吸收面積,有利于貯水蓄墑和養(yǎng)分礦化,增強小麥抗旱和抗倒伏能力,減輕雜草和病蟲危害,對小麥生長發(fā)育十分有利。,,2.肥:施足底肥、合理追肥,科學測土配方施肥,研究分析表明,隨著小麥產量水平的提高,對氮、磷、鉀的需

27、求量相應增加。每生產100公斤小麥籽粒,約需氮3.1±1.1公斤、磷(P2O5)1.1±0.3公斤、鉀(K2O)3.2±0.6公斤,三者的比例約為2.8:1:3.0,但隨著產量水平的提高,氮的相對吸收量減少,鉀的相對吸收量增加,磷的相對吸收量基本穩(wěn)定。 根據北方冬小麥高產單位的經驗,在土壤肥力較好的情況下(0~20cm土層土壤有機質1%,全氮0.08%,水解氮50mg/kg,速效磷20mg/k

28、g,速效鉀80 mg/kg),產量為每公頃7500kg的小麥,大約每公頃需施優(yōu)質有機肥45 000kg,標準氮肥(含氮21%)750kg左右,標準磷肥(含P2O514%)600~750kg。缺鉀地塊應施用鉀肥。 有機肥、磷肥、鉀肥全部底施,50%的氮肥作底肥,50%的氮肥于起身期或拔節(jié)期追施。,,科學施肥,充分發(fā)揮有機肥料的增產作用第一,增施有機肥 據測定一般堆肥每1000公斤含氮(N) 4~5公斤,含磷

29、(P2O5)1.8~2.0公斤,含鉀(K2O)5~7公斤相當于施碳銨30公斤左右,過磷酸鈣10~15公斤,硫酸鉀10公斤左右,這些營養(yǎng)元素逐漸被小麥吸收利用。第二,合理施肥,以產定肥。第三,分期施肥,“前氮后移” 改變“一炮轟”的施肥方法,一般底施氮肥可占總氮肥量的60%~70%左右。磷肥和鉀肥少量后期噴施外,基本全作底肥應用。 第四,分層施肥 底施氮肥的三分之一撒垡頭,其余深施翻入犁底。,市場銷售的復合肥配方,,3.水:做足

30、底墑、澆好三水,足墑播種,澆好底墑水、拔節(jié)水、灌漿水。 小麥生產實踐證明,足墑播種是奪取來年小麥豐收的一項重要措施。這是因為在足墑條件下: (1)種子發(fā)芽快。 (2)種子發(fā)根多。 (3)分蘗早、快。 灌漿水在開花后5-10天澆最好,開花15天后絕對不能再澆水,因其會造成氮素流失、倒伏、早衰,影響籽粒灌漿,降低品質。,,小麥播種以后,要從土壤中吸收相當于種子本身干重35%左右的水分

31、,才能開始發(fā)芽,土壤水分不足,吸水時間長,發(fā)芽慢,影響壯苗、全苗。小麥發(fā)芽時長出的根稱初生根,出苗以后這種根的數目不再增加,初生根入土最深可達2米以上。不僅在小麥分蘗之前,完全由這種根供給麥苗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分和水分,而且在小麥生育后期遇到干早時,它能從土壤深層吸收水分,供給植株生長。初生根的多少和發(fā)芽出苗時土壤水分有密切關系,底墑足初生根的數目多,而且生長快,據測定在壤土地麥苗3葉一心時,初生根的入土深度就可達到50~60厘米。小麥分

32、蘗時發(fā)生次生根的快慢,也與土壤墑情有密切關系。在干旱條件下,甚至不能發(fā)生次生根。小麥分蘗成穗主要依靠早生分蘗、下部分蘗。促進小麥下部分蘗形成是達到預期穗數的關鍵。可見足墑下種對小麥增產有著重要意義。為了實現足墑下種,首先應作好蓄水保墑工作,特別是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qū),保墑是達到足墑下種,適時播種的一項根本措施。如果墑情不足,寧可澆水后趕在適宜播期的下限播種,也不要欠墑播種或搶墑過早、過深播種。,特別提醒:澆好底墑水,,選用良種的原則

33、 1、必須掌握品種特性。 2、必須掌握品種生產能力。 3、必須掌握品種抗性。 優(yōu)質強筋小麥以西農979、鄭麥366、鄭麥9023、新麥19、濟麥20等為主導。 普通小麥以矮抗58、周麥22、周麥18、偃展4110、豫麥70-36、豫麥49-198、眾麥1號、周麥16、許科1號、衡觀35、洛麥23、新麥26等 。,4.種:合理利用優(yōu)良品種,,,偃展4110洛旱系列,鄭麥90

34、23豫麥70西農979平安8號宛麥系列衡觀35,矮抗58周麥22豫麥49-198周麥16平安8號,周麥22矮抗58周麥18鄭麥7698眾麥1號許科1號,豫麥70偃展4110鄭麥9023西農979,矮抗58鄭麥366周麥22鄭麥7698眾麥1號,,播種存在的問題 播量大,播期早,導致大群體,大倒伏,病害重,穗小粒少粒重降低;高產麥田播種不均勻,缺苗斷壟和堌堆苗現象嚴重;旋耕播種和秸稈還田麥田播種過深,造成分蘗缺位

35、和深播弱苗。,播種過深造成分蘗缺位弱苗,缺苗斷壟和堌堆苗麥田,5.密:適期適量及時足墑播種,,適期適量及時足墑播種,(1)播期 根據品種特性和地域生態(tài)條件,確定適宜播期。在精細整地、足墑下種的前提下,半冬性品種豫中北一般可在10.6-13日,豫南10.15-23日。春性品種豫中北10.13-23日、豫南地區(qū)10.20-25日。 (2)播量 在適宜播期范圍內,早茬地種植半冬性品種每畝播量8-10kg;中晚茬地種植弱春性品種

36、每畝播量10-15kg。晚播時應適當加大播種量。 (3)足墑播種 小麥生產實踐證明,足墑播種是奪取來年小麥豐收的一項重要措施。這是因為在足墑條件下: (1)種子發(fā)芽快。(2)種子發(fā)根多。(3)分蘗早、快。,,確定適宜播期的根據和原則緯度和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播種期應越早;反之應晚些。大約海拔增加100m,播期要提早4天左右,緯度減少1度,播期應推后4天左右;在相同的緯度和海拔條件下,半冬性品種適播期的平均氣溫約為

37、16-18℃;弱春性品種約為14-16℃。豫北半冬性品種的適宜播期應為10月6~13日,最佳播期應為10月9日前后;弱春性品種的適宜播期應為10月13~20日,最佳播期應為10月17日前后。中部地區(qū)半冬性品種的適宜播期應為10月8~15日,最佳播期應為10月12日前后;弱春性品種的適宜播期應為10月16~23日,最佳播期應為10月19日前后。南部地區(qū)半冬性品種的適宜播期應為10月15~23日,最佳播期應為10月19日前后;弱春性品

38、種的適宜播期應為10月23~30日,最佳播期應為10月26日前后?!扒锓衷缢颠t寒露種麥正當時”“時到不等墑,搶墑不等時”,,在小麥生產中,使個體與群體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達到穗多、穗大、粒飽是確定合理播量的根本依據。要達到上述要求,在確定實際播量時,還要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播種早晚而定。土壤的肥力水平:肥水條件好的有利于增加小麥分蘗,播量可減少;肥水條件差的,分蘗及成穗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播量要相應增加。半冬性品種一般每畝

39、播量8~10 公斤,基本苗達到13-15萬左右,可成穗40~45萬。春性品種一般每畝播量10~15公斤,基本苗達到15-20萬左右,可成穗35~40萬左右,晚播或整地差要適當加大播量。中肥地力基本苗適當多一點;晚播小麥要適當增加基本苗。旱地條件下,適期播種每畝15萬基本苗。,,小麥播量多大好?,總之,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品種特性,構建不同的群體結構和產量構成,以獲得優(yōu)質高產。一類是分蘗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由于其分蘗成穗率高,適宜基本苗

40、要求較少;由于是中穗,則畝穗數要求較多;另一類是分蘗成穗低的大穗型品種,由于其分蘗成穗率低,適宜基本苗要求較多;由于是大穗,則畝穗數要求較少。兩類品種獲得高產要求的群體結構和產量結構如下表。,不同分蘗成穗類型品種適宜的群體結構和產量結構,精細勻播,充分發(fā)揮個體增產潛力,,精細勻播,充分發(fā)揮個體增產潛力,播種是小麥栽培的技術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高質量、高標準完成播種作業(yè),是獲得小麥高產優(yōu)質高效的基礎。精細播種,下種均勻,深淺一致,是保證苗全、苗勻

41、,培育壯苗,充分發(fā)揮個體生長優(yōu)勢和個體增產潛力的一項關鍵措施。應采用精播耬或播種機播種,播深4-5cm。播種太深,幼苗出土消耗養(yǎng)分太多,出苗遲,麥苗生長弱,影響分蘗和次生根發(fā)生,甚至出苗率低,地中莖多節(jié),無分蘗和次生根,越冬期死苗率高。,,小麥播種深度一般1.2~1.5寸也就是4~5cm比較合適。在此范圍內,沙質土、墑情差的宜深些;粘性土、墑情好的可稍淺些。播種深淺對小麥生長和培育壯苗影響很大。播種過深出苗慢,養(yǎng)分消耗多,幼苗細弱,分

42、蘗晚,次生根少,生長不良;過淺種子易落干,影響出苗,即使出苗,也常因分蘗節(jié)過淺,易受旱、受凍。深淺一致、適當則出苗早而齊,利于形成壯苗。小麥的第一、二分蘗出現早,發(fā)育健壯,成穗率高;但在深播的情況下,或在種子分布過密的地方,下部第一、二分蘗不能發(fā)生,形成弱苗。這種弱苗即使加強管理也很難由弱轉壯。機播應嚴格的控制播量,達到下種均勻,播種深淺一致。,,關于播種深度,合理的種植方式,可以協調群體和個體的矛盾。目前廣泛采用的主要有如下兩種:

43、 等行距條播:一般行距有16、20和23厘米等,這種種植方式的優(yōu)點是行距窄,單株營養(yǎng)面積均勻,能充分利用地力和光照,植株健壯整齊。一般地講,中、低產地區(qū)可等行距種植。 寬窄行條播:寬窄行種植有利于通風透光。高產地塊可寬窄行種植,若寬窄行種植,寬窄行可按7︰5或8︰4配置。,,關于種植方式,6.保:小麥病蟲害時效防控,,,返青期紋枯病的防治,,,開花期赤霉病的防治,,,抽穗后蚜蟲的防治,優(yōu)質高產,,苗期

44、蟲草的防治,,播種前精選種子,選晴天曬種1-2天。 推廣包衣種子和種子處理技術。近幾年小麥種子包衣技術應用面積迅速擴大,合格的種子包衣劑一般含有殺蟲、殺菌劑兩種主要活性成分,不僅可以防治種子和幼苗遭受地下害蟲的危害,而且還有壯苗的作用,且可控制小麥苗期和春季病害的發(fā)生程度。,種子處理,從保苗開始,精選種子,種子包衣,包衣種子苗情,,,,,蚜蟲,,紋枯病,銹病,白粉病,,,,葉枯病,赤霉病,,,全蝕病,小麥生育期常見病蟲害

45、,小麥紋枯病,防治適期:拌種效果明顯,或在小麥分蘗末期紋枯病縱向侵染時噴藥,當平均病株率達10%-15%時開始防治。,小麥紅蜘蛛,深耕、除草、增施肥料、輪作、早春耙耱,有條件的地區(qū)提倡旱改水,結合灌溉,振動麥株,消滅蟲體等。,小麥蚜蟲,種子包衣,或在冬麥拔節(jié)后,每3-5天到麥田隨機取50-100株(麥蚜量大時可減少株數)調查蚜蟲和天敵數量,當百株(莖)蚜量超過 500頭,即需防治??捎?0%抗蚜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10%吡蟲啉

46、 1000倍、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或菊酯類農藥兌水噴霧。,全蝕病,小麥全蝕病是一種根腐和莖腐性病害,是比較嚴格的土壤寄居菌引起的。其防治方法:一是采取撲滅措施,進行深翻改土,改種非寄主作物,老病區(qū)采取稻麥輪作,控制病害蔓延;三是藥劑防治,病田在小麥拔節(jié)期,每畝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g或20%粉銹寧乳油75毫升兌水40~50kg噴施。,“一拌”就是把好小麥播種時的拌種關,在播種前用廣譜殺蟲劑和殺菌劑復合拌種。即可防治小麥地下

47、害蟲,又可防治銹病、全蝕病、紋枯病、黃矮病等在苗期發(fā)生。 “三噴”是指在小麥拔節(jié)期到灌漿期根據病蟲發(fā)生情況,采用殺蟲劑、殺菌劑和微肥混合噴施,即可防治小麥蚜蟲和吸漿蟲等蟲害,又可防治各種病害的發(fā)生和后期干熱風。,“一拌三噴”技術,特別推薦,田間管理是小麥栽培技術中變化最多、最難把握的環(huán)節(jié)。麥田管理的中心任務: 一是為小麥正常生長發(fā)育提供良好的條件; 二是防治病蟲和雜草危害;

48、 三是采取促控措施不斷調節(jié)群體與個體間的矛盾,使之向預定方向發(fā)展。 具體來說,出苗~拔節(jié)應圍繞培育壯苗為核心;拔節(jié)~開花應以促進小穗小花分化、減少退化,協調群個體矛盾為核心;開花~成熟應以促進灌漿,延緩衰老,提高粒重為核心。,7. 管:抓住關鍵,管好麥田,,,,*,*,*,*,*,,,,,,,,,,,,,,,,90,100,,基肥時間,,追肥時間,,氮 (kg/ha),播種后天數 (天),,,

49、,,,,,,,,,,,,,,,,,,,,,,,,,,,,,,,,,,,,,,,,,,,,,,,,,,,,,,,,,,,,,,,,,,,,,,,0 160 180 210 240,,,,,氮素供應 30 kg N/ha,冬小麥生長與吸收養(yǎng)分的特點,6000 kg/ha,7. 管:抓住關鍵,管

50、好麥田,1、追肥。在起身、返青期肥水控制,到第二節(jié)伸長,藥隔形成期畝追尿素5~7公斤加磷酸二氨5公斤。 2、澆底墑(或越冬)、拔節(jié)、灌漿水。灌漿水在開花后5-10天澆最好,開花15天后絕對不能再澆水,因其會造成氮素流失、倒伏、早衰,影響籽粒灌漿,降低品質。,,鎮(zhèn)壓 ?!,8.工:農機農藝配套耕種管收,,周口市出現黃苗、死苗地塊(2009),駐馬店市出現黃苗、死苗地塊(2010),越冬期旋耕地塊腳踩上去留下的陷坑和地中莖,旋耕機犁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