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頸 椎 病,臨床與MR診斷,一、頸部脊柱相關解剖,,,交感神經節(jié),交感神經節(jié):交感神經節(jié)是交感神經節(jié)后神經元胞體的所在部位??煞譃樽蹬怨?jié)和椎前節(jié)。椎旁節(jié)縱行排列于脊柱兩側,有22-25個節(jié),節(jié)與節(jié)之間由神經纖維(節(jié)間支)相連,形成交感干。交感干在頸段有三個節(jié),即頸上節(jié)、頸中節(jié)和頸下節(jié),頸下節(jié)常與胸1交感節(jié)合并成星狀神經節(jié)。交感干在胸段有11-12個節(jié);腰段常有4個節(jié);骶段有4-5個節(jié),,頸椎的骨性結構,頸椎共有7塊,第1、第2和第7
2、頸椎因形狀有所差異,稱為特殊頸椎;其余4塊頸椎形態(tài)基本相似,稱為普通頸椎。,頸椎整體觀,關節(jié)突關節(jié),(1)、頸段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近似水平位。 (2)、胸段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近似冠狀位。 (3)、腰段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近似失狀位,頸椎,頸椎的橫突短而寬,較小,中央部有橢圓形橫突孔,橫突末端分成橫突前、后結節(jié),兩結節(jié)間的深溝通過脊神經的前支。第7頸椎前結節(jié)長而肥大,形成頸助。,關節(jié)突,關節(jié)突呈短柱狀,與椎體軸呈45度角。這種結構形式在遭受屈曲外
3、力時易產生脫位和半脫位。其前方直接與脊神經根相貼,因此,當發(fā)生增生、腫脹或脫位時,易壓迫脊神經根引起壓迫癥狀。,普通頸椎的基本形態(tài),普通頸椎每塊椎骨均由椎體、椎弓和突起三部分組成。 (一)椎體 椎體自第2頸椎至第6頸椎椎體逐漸增大,椎體的橫徑約為矢狀徑的1.5倍,上面略小于下面,后緣略高于前緣。,頸椎上面觀,,棘突,,椎孔,,上關節(jié)面,橫突孔,,鉤突,,椎體,,頸椎前面觀,上關節(jié)突,,鉤突,,下關節(jié)突,,椎體,,頸椎左側
4、面觀,上關節(jié)突,,下關節(jié)突,,棘突,,鉤突,,第七頸椎棘突:,,寰椎atlas無椎體、棘突、關節(jié)突組成:前弓、后弓、側塊,樞椎axis齒突,特珠頸椎的結構特點,(一)第1頸椎(寰推) 該頸椎由前后兩弓及兩個側塊相互連成環(huán)狀,上與枕骨髁相關節(jié),下與樞椎構成關節(jié)。 1.前弓 約占寰椎的1/5,為連結兩側側塊的弓形板,向前隆凸,中央有小結節(jié),稱為前結節(jié),為頸長肌及前縱韌帶的附著部。后方正中有圓形的齒突關節(jié)面,與樞推的齒
5、突構成寰齒關節(jié)。前弓的上下緣分別有寰枕前膜和前縱韌帶附著。,,第二頸椎(樞椎)樞椎的齒突,是限制寰椎水平移位的樞軸。樞椎上關節(jié)面呈凸形,而下關節(jié)面是典型的頸椎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參與頸椎關節(jié)柱的組成。椎體的前下緣呈唇狀突起,遮蓋其下的椎間盤和第3頸椎椎體。,特珠頸椎的結構特點,頸椎的連接,一、頸椎椎間關節(jié) 頸椎椎間關節(jié)又稱為關節(jié)突關節(jié),有引導和限制運動節(jié)段運動方向的作用。椎間關節(jié)構成椎間孔的后壁,其前方與椎動脈相鄰近。下部頸椎的椎間
6、關節(jié)所承受的壓力較上部者大,引起骨質增生的機會也較多。,椎間盤,頸部的C1—2之間沒有椎間盤,因而在頸椎只有6個椎間盤。頸椎椎間盤前緣高度約為后緣的2—3倍,頸椎間盤高度的總和約為頸段脊柱高度的1/4。髓核多在椎間盤中部稍前,頸段脊柱運動曲線由此通過。從矢狀面來看,纖維環(huán)在后部較前部為厚。椎間盤不伸展至鉤椎關節(jié)的內側邊界。,椎間盤,成年人的椎間盤除纖維環(huán)的周緣部外,無血管和神經,其營養(yǎng)主要靠椎體內血管經軟骨板彌散而來。椎間盤的彈性及張力
7、取決于軟骨板的通透性和髓核的滲透能力,椎間盤這種吸液性能如果發(fā)生改變,不僅影響椎體間的穩(wěn)定性,而且與椎間盤的變性有關。,椎骨間連接 椎間盤,髓核,,纖維環(huán),,椎間盤結構,棘突,,,髓核,,,,軟骨終板,,纖維環(huán),,鉤椎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是由于適應頸椎運動功能的發(fā)展,屈伸運動時,上位椎體向前或向后滑動,鉤椎關節(jié)的關節(jié)面之間也有相應的滑動,這時鉤椎關節(jié)起引導頸椎屈伸運動的作用。鉤椎關節(jié)常骨質增生,鉤突骨贅對神經根和椎動脈會產生直接壓
8、迫。,寰枕關節(jié),寰枕關節(jié)關節(jié)囊松弛,此關節(jié)借寰枕前、后膜加強穩(wěn)定,這兩個膜將寰椎和枕骨間的裂隙封閉。椎動脈由寰枕后膜穿過人顱,而第1頸神經由此穿出,有時寰枕后膜遠側部分可以鈣化,在椎動脈及第1頸神經的后方形成一個骨弓,在頭后仰時可能壓迫椎動脈引起頭暈。,寰樞關節(jié)寰樞外側關節(jié)寰樞正中關節(jié)寰椎橫韌帶寰椎十字韌帶,寰齒關節(jié)與寰樞關節(jié),寰椎與樞椎之間形成由寰椎前弓和樞椎齒突構成的寰齒關節(jié)和是由寰椎側塊的下關節(jié)面與樞椎的上關節(jié)面構成寰樞關
9、節(jié)。 1.關節(jié)囊 側方的寰樞關節(jié)囊,薄而松弛,連接寰椎側塊的邊緣與樞椎的下關節(jié)面。 2.前寰樞椎韌帶 從寰椎前弓下緣至樞椎椎體前面之間。,韌帶,(1)、前縱韌帶 (2)、后縱韌帶 (3)、黃韌帶 (4)、棘上韌帶與棘間韌帶 (5)、橫突間韌帶,頸部韌帶,1.前縱韌帶 它起自枕骨的咽結節(jié),向下經寰椎前弓及各椎體的前面,止于第1或第2骶椎的前面。前縱韌帶堅固附著于椎體,但疏松附著于椎間盤。2.后縱韌帶 位于椎
10、管的前壁,其作用為限制頸椎屈曲運動。它起自樞椎,向上移行為覆膜。,前縱韌帶,環(huán)枕前膜,,前縱韌帶,,后縱韌帶,覆膜,后縱韌帶,,,韌帶,覆膜,前縱韌帶,后縱韌帶,,,,覆膜深部,,翼狀韌帶,,翼狀韌帶,,齒狀尖韌帶,,后縱韌帶,椎間盤,椎體,脊柱后面觀,椎體間連結,,,,黃韌帶,,椎弓間連結,黃韌帶,黃韌帶 向上附著于上位椎板下緣的前面,向下附著于下位椎板上緣的后面,薄而較寬。黃韌帶向外延展至椎間關節(jié)囊,但不與其融合。黃韌帶有一定彈性
11、,頸椎屈曲時,可使相鄰椎板稍分開,過伸時可稍縮短,而不致發(fā)生皺褶突人椎管內,這樣其彈性張力可協助須部肌肉維持頭頸直立。,棘間韌帶,棘上韌帶,棘間韌帶,,,血管,椎動脈是由鎖骨下動脈左右各發(fā)出一支,從第6頸椎橫突孔進入后沿各橫突孔上行,至環(huán)椎側塊有一個迂曲,然后進入大腦匯合成基底動脈,主要支配大腦后1/3與小腦。,,頸部椎管,前支后支交通支脊膜支,脊神經的分支,影像解剖,正常頸椎CT,正常頸椎CT,頸部CTA,正常頸椎MRI
12、,,腰脊神經MRI PROSET,,頸椎病的概念,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癥,是由于頸椎椎間盤、頸椎骨關節(jié)及其相關的肌肉、韌帶、筋膜等所發(fā)生的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fā)改變,刺激或壓迫了周圍的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由此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結合癥候群。,頸椎病的定義,Degeneration of cervical spine,椎間盤變性椎間小關節(jié)軟骨壞死,椎體骨增生 韌帶增生肥厚鈣化,原 發(fā):變性 壞死
13、,繼 發(fā): 增生 骨化,未產生臨床癥狀,頸神經根 交感神經 椎動動脈 脊髓,壓迫癥狀,cervical spondylosis 頸椎病,,,,,,,,,頸椎間盤退變 + 椎體后緣增生椎間隙變窄 椎間孔變小,混合型,脊 髓 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受累,,,,,,頸 椎 病 臨 床分 型,神經根型,鉤突和小關節(jié)增生壓迫神經根,椎動脈孔周圍骨、鉤突增生,椎間盤突出、骨增生壓迫脊髓,交感神
14、經機能障礙型,,,臨床分型,頸型(骨關節(jié)軟組織型)-頸部僵硬不適、疼痛 神經根型 -上肢疼痛麻木 椎動脈型 -頭昏、眩暈 、惡心、嘔吐交感神經型 -表現形式復雜多樣 脊髓型 -下肢無力,步態(tài)笨拙 (踩棉花感)混合型-同時有以上兩種以上表現者,頸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型頸椎病,,解剖病理,交感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因為頸椎病的患者椎間盤發(fā)生了變性,局部穩(wěn)定性減少,加上椎間孔變小,小關節(jié)重疊,關節(jié)囊應力增加及骨
15、質增生因素,而引起局部出現創(chuàng)傷性反應,激惹了神經根及關節(jié)囊和項韌帶上交感神經末梢以及椎管內腦膜反支,產生一系列病理性反射癥狀。其主要有二條反射途徑:(1)脊髓反射支配頸部的交感神經一般位于脊髓的胸1、胸2節(jié)段,發(fā)生變異可能向上達頸7、向下達胸4。傳入纖維將信息傳遞到脊髓的側前角細胞后,反射信號經由側角細胞的節(jié)前纖維到達頸下節(jié)、頸中節(jié)和頸上節(jié),在此進行交替后發(fā)出多組節(jié)后纖維。第一組通過頸外動脈支配面部的汗腺及血管;第二組通過頸內動脈支
16、配大腦及眼部血管及瞳孔、眼瞼平滑肌附皮肢的汗腺;第三組通過椎動脈支配腦干、小腦、大腦顳葉和枕葉底部、內耳的血管;第四組為頸部三個神經節(jié)共同發(fā)出的節(jié)后纖維組成心臟支,控制心律。(2)腦一脊髓反射頸椎病的病理性刺激經過交感神經傳入纖維及軀體神經的感覺纖維到達大腦皮層,再由皮層細胞發(fā)出信號,通過視丘中下部、中腦被蓋、紅核以及下方的網狀結構而到達頸交感神經節(jié)進行交替后,發(fā)出節(jié)后纖維而到達效應器官。,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交感神經興奮癥狀①頭
17、部癥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昏、枕部痛或頸后痛;但頭部活動時這些癥狀并不加重。②面部癥狀: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窩脹痛、眼目干澀、眼冒金星等癥狀。③心臟病癥狀:心跳加快、心律率亂、心前區(qū)疼痛和血壓升高。④周圍血管癥狀:因為血管痙攣,肢體發(fā)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或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或出現紅腫、疼痛加重現象。還可見頸部、顏部和肢體麻木癥狀,但痛覺減退并非按神經節(jié)段分布。⑤出汗障礙:表現為多汗。這種現象可局限于一個肢體、
18、頭部、頸部、雙手、雙足、四肢遠端或半側身體。(2)交感神經抑制癥狀交感神經抑制也是迷走神經或副交感神經興奮。癥狀是頭昏眼花、眼瞼下垂、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偏低、胃腸蠕動增加等。,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椎體退化及相鄰軟組織(如椎間盤突出、椎體后緣骨刺、后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或鈣化、椎管狹窄等)的退變造成了對脊髓的直接壓迫,加上劇烈的運動或長期的不良姿勢等動態(tài)因素的影響,導致脊髓受壓或脊髓缺血,繼而
19、出現脊髓的功能障礙,臨床表現如四肢麻木無力、活動不靈、走路時有踩棉花的感覺等,椎動脈型頸椎病,而由于頸部交感神經受激惹致椎動脈受累可引起眩暈視力模糊等綜合癥狀,稱之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壓迫綜合征、頸性眩暈、椎動脈缺血綜合征、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椎動脈型頸椎病較之脊髓型頸椎病略為多見,因其中大多系由于椎節(jié)不穩(wěn)所致,易經非手術療法治愈或好轉,故住院及需手術者較少。本型主要引起頭痛癥狀。,椎動脈型頸椎病,,定 義,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
20、為頸椎椎體及附件因素致使椎動脈受壓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產生以眩暈、頭痛、視覺障礙、突然摔倒,同時伴有頸椎病的一般癥狀,包括頸部疼痛、活動范圍受限等的一系列癥狀的頸椎病。,病因、病理,頸椎退變:包括向后方突出的椎間盤鉤椎關節(jié)鉤突側向增生,或椎體骨刺椎體半脫位上下關節(jié)突關節(jié)滑脫椎間隙的改變椎節(jié)失穩(wěn)后鉤椎關節(jié)松動及變位而波及側方上下橫突孔,以致出現軸向或側向移位 都可壓迫椎動脈或刺激椎動脈,使椎動脈痙攣,管腔狹窄,造成椎基
21、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癥狀,1、眩暈 眩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的常見癥狀。病人因為頸部的伸展或旋轉而改變體位誘發(fā)眩暈癥狀。前庭神經核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一般持續(xù)時間較短,數秒至數分鐘即消失,發(fā)病時病人可有輕度失神及運動失調,表現為行走不穩(wěn)或斜向一方。 前庭神經病變引起的眩暈屬中樞性眩暈癥;迷路缺血性病變屬周圍性眩暈癥,迷路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不伴意識障礙。部分病人有惡心感,急性發(fā)病時
22、病人不能抬頭,少數病人有復視、眼顫、耳鳴及耳聾等癥狀。 在體征方面,發(fā)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受限,作頸部旋轉或活動可引起眩暈癥狀;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聽診檢查能聽到椎動脈因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雜音。后頸部拇指觸診能摸及患椎向一側呈旋轉移位,同時棘突及移位的關節(jié)突關節(jié)部有明顯壓痛。,2、頭痛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人在發(fā)病時,頭痛和眩暈癥狀一般同時存在。其中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主要原因。因為椎動脈分支枕動脈供給枕大神經,臨床上椎
23、動脈痙攣引起枕大神經缺血而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qū)頭痛癥狀,為間歇性跳痛,從一側后頸部向枕部及半側頭部放射,并有灼熱感,少數病人有痛覺過敏,摸及頭部即感疼痛明顯。 另外,副神經周圍支配的斜方肌痙攣,而從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經支受到擠壓誘發(fā)臨床癥狀。,3、視覺障礙 由于頸椎病引起椎_基底動脈系痙攣,繼發(fā)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變,少數病人可出現視力減退或暫時性視野缺損,部分病人有復視、幻視、眼前閃光、暗點、視霧以及失明等,這些眼
24、部癥狀主要是由大腦后動脈缺血所致。視力障礙主要是由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所致,故可稱為皮層性視力障礙 4、突然摔倒 當病人頸部旋轉時突然感到下肢發(fā)軟而摔倒。其臨床特征是:發(fā)病時病人意識清楚,短時間內能自己起來,甚至行走。這有別于其他腦血管疾病。,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1.有椎-基底動脈缺血癥候群(以眩暈為主)和/或曾有猝倒病史者。 2.旋頸誘發(fā)試驗陽性。 3. X線片顯示椎體間關節(jié)失穩(wěn)或鉤椎關節(jié)骨質
25、增生等。 4. 一般均有較明顯之交感神經癥狀。 5.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暈。 6.除外椎動脈第1段(進人第6頸椎橫突孔以前之椎動脈)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7.除外神經官能癥與顱內腫瘤等。,椎動脈型頸椎病鑒別診斷,1. 內耳疾患(美尼爾氏綜合癥)2. 眼源性眩暈3. 腦動脈硬化癥4. 神經官能癥5.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6. 顱內腫瘤7. 多發(fā)性硬化8. 第四腦室腫瘤或顱后凹腫瘤
26、,混合型,,,頸椎相關疾?。阂暳φ系K、猝倒、心律失常、心絞痛、高血壓、胃腸功能紊亂等。,四、檢查,1.診斷常規(guī)檢查 對每例患者的基本檢查,包括詳細地詢問病史,及進行體格檢查等。 X線檢查 CT、磁共振成像檢查 TCD、椎動脈造影 肌電圖,X線檢查,通過X線片醫(yī)生可以了解到頸椎的生理曲度、椎間隙改變、是否有骨質增生、關節(jié)錯位等,四、檢查,正 側位 片了 解頸 椎曲 度和 椎體 錯位 情況,,,,張口位片可以了解第1、2頸椎之間
27、的關系是否正常,,,正常,動力位片(即過屈過伸位)是了解頸椎穩(wěn)定性的重要途徑,,,,斜位片 判定椎間孔中神經受壓的情況,,,CT、磁共振對于椎間盤突出的位置、移位方向、大小顯示清晰,使醫(yī)生清楚了解到脊髓是否受壓及受壓的情況,,,,TCD或椎動脈造影以了解頸椎部位的血管病變情況。,TCD,椎動脈造影,肌電圖了解頸叢神經受損情況,表面肌電檢測 NORAXON 表面肌電儀是目前國際上唯一可以動態(tài)檢測肌肉功能的儀器,主要用于肌力、
28、肌疲勞度、肌反應等肌肉功能檢測。,MCU MCU(頸椎神經肌肉功能檢測)系統(tǒng),是國際上唯一可以客觀量化評估患者的頸椎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頸椎關節(jié)活動度、頸椎各運動方向肌耐力、疼痛指數、時間力量曲線和肌力圖樣等數據。,頸椎病MR診斷,頸椎病的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 中央型:髓核物質通過纖維環(huán)后部突出,到達后 縱韌帶下,此型較常見。側方型:亦稱椎間孔型,突出物可壓迫椎間孔 處的神經根 側后型:由于
29、纖維環(huán)最薄弱的部位在椎間盤后 方中線兩側,故此型最常見,椎間盤后中央突出,椎間盤突出分型,左后方突出,,,上肢運動功能 4 分 3 分 2 分 1 分 0 分 正 常 用匙稍難 用筷較難 用匙進食 不能用筷,下
30、肢運動功能 4 分 3 分 2 分 1 分 0 分 走正 常 走稍難 扶上下樓 扶平地走 不能行走,感覺功能(上肢、下肢、軀干分別計算) 2 分
31、 1 分 0 分 感覺正 常 輕度感覺障癌 感覺嚴重障礙,膀胱功能 正常3分 輕度困難2分 排尿嚴重困難1分 尿失禁0分,,,,脊髓型頸椎病JOA評分標準,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無癥狀 17分
32、 無脊髓損害的臨床癥狀 輕度 13-16分 肢體不靈活,對生活有影響,但尚可勝任一般工作 中度 9-12分 肢體無力或不靈活,或二便有異常,生活可以自理 重度 5-8分 肢體有部分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二便失
33、禁或潴留 嚴重 0-4分 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二便失禁,脊髓型頸椎病JOA臨床分級,頸椎病的影像學表現,頸椎病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及其臨床應用,常規(guī)MRI掃描對CSM的臨床應用,X線,,CT,,MRI,,顯示骨質方面有優(yōu)勢,,椎間盤,顯示,脊髓,韌帶,,頸椎病X線,椎間盤突出CT征像,(椎間盤密度低于椎體、高于脊膜囊)膨出---椎間盤均勻地超出椎體。突出---椎間盤突出
34、于椎體后緣呈軟組織密度影,可見鈣化,硬膜囊及其外的脂肪受壓、變形,頸椎病CT,Curved MPR 曲面重建,MRI診斷: 形態(tài)學變化 功能學評價,臨床診斷關鍵 椎間盤突出 附件病變 椎管狹窄 脊髓變性 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頸椎病的MRI檢查作用,自旋回波序列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梯度回波序列 擴散加權成像 磁化傳遞技術 電影相位對比技術 類PET技術,,
35、椎間盤膨出,,,頸椎病MRI,椎間盤膨出,,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頸椎病MRI,椎間盤突出,,后縱韌帶鈣化,黃韌帶增厚,椎體后緣 小關節(jié)周圍骨質增生,脊髓變性,四、頸椎病 椎管狹窄的MRI測量及其意義,頸椎病椎管狹窄,MRI 椎管測量及椎管狹窄,椎管矢狀徑小于 10mm為絕對狹窄 頸椎椎管橫截面積 200mm2以上 185mm2為臨界值 正常側
36、隱窩矢狀徑為 5~7mm 小于3mm肯定狹窄,1、頸段椎管測量,,術前該平面脊髓明顯受壓脊髓矢徑減小,,術后壓迫解除脊髓矢徑恢復,MRI 椎管測量可明確椎管狹窄程度,評估術后恢復,MRI脊髓矢狀徑減少測量與計算,壓迫最嚴重層面脊髓矢徑B,鄰近壓迫部位形態(tài)正常的脊髓矢徑A,,,脊髓矢狀徑減少= ×100%,(A-B),A,,2、脊髓矢狀徑測量,Ⅰ度
37、 硬膜囊閉塞,脊髓未受壓Ⅱ度 脊髓矢狀徑減少﹤25%Ⅲ度 脊髓矢狀徑減少25-50%Ⅳ度 脊髓矢狀徑減少﹥50%,Ⅱ度,Ⅲ度,Ⅳ度,Ⅰ度,男,46歲,C5-6椎間盤突出,脊髓受壓,術前JOA:8分,解壓手術后,術后JOA:15分,MRI 椎管測量可明確椎管狹窄程度,評估術后恢復,小 結,1 、X線及CT可明確顯示頸椎病的骨骼改變。2、 MRI可明確顯示椎間盤變性、突出及其附件和脊髓變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