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生存與人的異化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媒介化生存與人的異化</p><p><b>  一、媒介化生存 </b></p><p>  信息社會,人類進入“媒介化生存”時代。正如塞倫 麥克萊所言,“傳媒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大眾傳媒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的‘文化中心’”。 作為一種“工具性存在”,媒介越來越成為人在生產、生活中須臾不可離的一個中介物,甚至有時候成為目的本身,即人們逐漸形成

2、的對媒介的某些非目的性的精神依賴。B.R.貝雷爾森總結過人們使用報紙的6種形態(tài):獲得外界消息的信息來源、日常生活的工具、休憩的手段、獲得社會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和讀報本身的目的化。 其中,“讀報本身的目的化”反映的正是人們對媒介的非目的性的精神依賴。人們把接觸媒介本身作為必不可少的日常習慣和日常儀式,而不是出于對媒介內容的實際需要。 人對于媒介的依賴度越高,人的生活也就越媒介化。然而,物極必反,媒介化生存,必然帶來人的異化。 <

3、/p><p><b>  二、異化理論 </b></p><p>  “異化”,主要指具有自我意識及主體能動性的人親手完成的創(chuàng)造物,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外在于人、獨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與人疏遠或隔膜,甚至轉過來支配人、束縛人、壓迫人、奴役人。 </p><p>  “異化”概念是近代歐洲哲學的一個范疇,在霍布斯那里,異化指人親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利維

4、坦怪獸(國家權力)獨立于人,并轉過來支配人。在黑格爾那里,異化指絕對理念外化為自然界和客觀對象,但外化物與它所有外化的東西即理念卻漠不相關。在費爾巴哈那里,異化主要指宗教異化、人本質的異化。而在馬克思看來,異化指勞動受資本這個異己力量的支配,使從事勞動的人喪失主體性。當然,對于異化,一些現(xiàn)代哲學家還有其他解釋,但主旨是相近的:都認為異化是對象化、物化的延伸,是由人創(chuàng)造他物而他物又束縛了人的過程 。 </p><p&g

5、t;  今天,異化現(xiàn)象更加突出,特別是隨著大眾傳播的全面繁榮,媒介越來越成為異化現(xiàn)象的幫兇。因此,理清“媒介化生存”與“人的異化”之間的內部關聯(lián)與脈絡,頗具現(xiàn)實意義。 </p><p><b>  三、異化表現(xiàn) </b></p><p><b>  1.交往異化 </b></p><p>  本來,交往的目的是為增強人的社

6、會性,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及社會聯(lián)系,讓人更好地融入社會并擺脫個體存在的孤獨感。其突出特征是交往主體間的互動性,其中一個重要前提是主體間發(fā)生了真實的交往關系。然而,“媒介化生存”的一個突出表征是,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媒介化。手機、E-mail、QQ、MSN等通訊工具越來越多地介入主體間的對話、交流與溝通。當主體間離開了面對面的真實交往,就導致了一定的交往失真,因為所有中介物都只是某種工具性媒介,它們無法像面對面交往那樣,通過對方的表情

7、、語調、姿勢、服裝、佩飾等非語言符號來辨別交往雙方內心真實的情緒體驗與情感狀態(tài)。這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增強了,到最后,人不但沒有擺脫孤獨感,反到越發(fā)成為一個個孤獨的個體。 </p><p>  日本學者中野牧在《現(xiàn)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曾用“容器人”一詞來描述在大眾傳播,特別是以電視為主的媒介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現(xiàn)代人的內心世界。其實,這何嘗不是媒介化生存樣態(tài)下的交往主體的內心寫照 他說,現(xiàn)代人

8、的內心,類似于一種“罐狀”的容器,這個容器是孤立的、封閉的;“容器人”為了擺脫孤獨狀態(tài)也希望與他人接觸,但這種接觸只是一種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對方內部,因為他們相互之間都不希望對方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離便成了人際關系的最佳選擇。 這樣看來,通過各種媒介物來交往,而不是面對面的真實交往,倒是正中他們的下懷。所以,雖然現(xiàn)在通訊手段越來越發(fā)達,但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距離卻有可能越來越遠,人變得越來越孤獨。而人的孤獨存在完全背離

9、了人的交往本性,也是媒介化生存對人的交往方式帶來的異化的明證。 </p><p><b>  2.休閑異化 </b></p><p>  媒介技術不斷變革,媒介內容日益豐富。大眾傳播時代,媒體不僅為我們提供資訊,也為我們提供娛樂。一項1998年的調查研究顯示,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天消費媒體的時間為11. 8小時。 而在中國,復旦大學“科學發(fā)展觀與媒介化社會構建”課題組于2

10、007年9~10月所做的一項調研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人業(yè)余時間排名前兩位的活動,就是看電視和上網(wǎng),而且看電視的時間在所有業(yè)余活動中的比例竟高達64.7%。我們幾乎可以模糊地認為:休閑就是看電視。 </p><p>  不可否認,無論電視還是網(wǎng)絡,都豐富著我們的閑暇生活。然而,當它成為人們打發(fā)時間、排遣寂寞、休閑娛樂最主要的內容時,當它過多地占據(jù)了我們的業(yè)余生活時,它就反過來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控制人、奴役人,因為它已經(jīng)

11、異化為時間的竊賊,并且充分發(fā)揮它“社會麻醉劑”的功能,讓人在對它的依賴與迷戀中沉淪,讓人的惰性毫無節(jié)制地放縱,讓人在它面前麻木地無痛感任意流淌,讓人主動成為“沙發(fā)上的土豆”或“電腦前的肥豬”而不愿從事任何現(xiàn)實中更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因為人對社會真正的現(xiàn)實問題已經(jīng)失去興趣,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媒體文化時代造就了大批的“知道分子”,他們僅僅滿足“知道了”,而毫無親自參與政治與社會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久而久之,人其實失去了自由支配閑暇時光的能力,

12、也失去了真正的快樂,人的休閑生活被異化了。 </p><p><b>  3.消費異化 </b></p><p>  鮑德里亞認為,當社會生產力過剩,需要尋找出路時,就產生了消費文化。消費文化是為消費行為尋找意義與依據(jù)的文化,是刺激并制造消費欲望的文化。消費文化改變以往人對物的使用關系,消費的實用觀逐漸下降,而意義和價值的消費則不斷增長。 </p>&l

13、t;p>  大眾媒介與消費文化的共謀共生導致了消費異化。在消費社會,人的消費行為越來越不在于滿足“需要”(need),而在于不斷追求難以徹底滿足的“欲望”(desire),而大眾傳媒正是造欲的機器。在媒介化社會中,新的欲望不斷被制造出來并成為社會共識,人在這欲望的驅使下,不斷地奔波勞碌,以期用消費來體現(xiàn)自身存在的價值。最終,人被媒介生產的消費文化所控制、奴役,人被異化了。 </p><p>  但媒介對消費

14、主義的宣揚,并不是簡單露骨的。而是隱含在其文本之中,通過持續(xù)而廣泛的傳播,對受眾進行消費主義的“洗腦”。比如在電視劇中,不斷出現(xiàn)的名車、豪宅、靚衫,一擲千金、熱衷享受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方式。而廣告則是在直接培養(yǎng)受眾的消費主義意識。 </p><p>  廣告總想把商品和個人的價值、感情等聯(lián)系在一起?!般@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痹谶@里,廣告商想讓人們認為鉆石是永恒愛情的一個象征符

15、號,擁有這種鉆石,就能獲得永恒愛情的保證。于是,只要人們想要表達堅貞的愛情,就會自然地想到購買這種鉆石送給愛人,以表達自己的心意。而實際上,任何品牌的鉆石都和愛情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蔼毦呓承牡膹V告就能夠利用這一點,把羅曼蒂克、珍奇異寶、欲望、美、成功、共同體、科學進步與舒適生活等等各種意象附著于肥皂、洗衣機、摩托車及酒精飲品等平庸的消費品上。” 當商品通過大眾媒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的時候,人們對這些物品的消費就不單純是物質和功能性的消費,而

16、是文化的、心理的、意義的消費, 而這,也就必然導致消費的異化。 </p><p><b>  4.審美異化 </b></p><p>  媒介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必然帶來媒介文化的繁榮昌盛,而媒介文化最直接、最擅長、最密集、最持久地推動著當代大眾文化的審美走向。雖然美國學者道格拉斯 凱爾納認為:“媒介文化極其復雜,至今為止它依然抵觸任何較為綜合的理論概括?!?但媒介文化依然

17、有它固有的屬性及本質特征。 </p><p>  從本質上說,媒介文化是一種消費性文化。媒介文化的消費性特征必然決定了它要與社會流行趣味結盟,以贏得最大的市場空間。表面上看,媒體所呈現(xiàn)的內容形式多樣、豐富多彩,但實質上,它的模式千篇一律、結構簡單重復、內容膚淺平庸,根本不需要人的凝視與思考,更談不上創(chuàng)造。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chuàng)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而復制性的媒介內容則往往創(chuàng)造出感覺粗糙、模式化的文化

18、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媒介文化往往會鈍化大眾的審美想象力,弱化審美能力,滋長審美惰性,甚至降低大眾的審美趣味。 </p><p>  朱光潛先生認為,美感經(jīng)驗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產生的嬰兒。 這其中一個隱含前提是――人與物的真實相對。然而,媒介化生存時代,從電影、電視到各種電子媒介,美輪美奐的影視制作技術已經(jīng)徹底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接受和理解,也改變了人們

19、對自然世界、人類社會、心靈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審美心理,人的審美變得越來越媒介化。影視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提供了各種滿足視覺欲望的可能,傳統(tǒng)意義上對藝術的“靜觀”似乎剎那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傳統(tǒng)藝術標準中的“惟妙惟肖”、“逼真”、“真實”都可以在復制、粘貼技術的隨意運用中信手拈來,人們不再需要以沉思的方式去理解藝術,而是瞬間的快感就足夠了。 </p><p>  然而,快感并不等于美感。 但媒介文化恰恰是靠“快感”和“參

20、與”起作用,而不是靠美學的“凝視”起作用。它超越了文化的審美性,弱化了大眾的審美能力,使人的審美發(fā)生異化。 </p><p><b>  5.思維異化 </b></p><p>  早在上世紀40年代,拉扎斯菲爾德就提出大眾媒介四大罪狀,其中之一就是“持續(xù)不懈地宣傳使人們完全喪失了辨別力,從而不加思索地順從現(xiàn)狀”。這正是思維異化的一種表現(xiàn)。到了上世紀60年代,法蘭克福

21、學派也曾就大眾傳播對人的思維的異化做過尖銳的批判。時至今日,這樣的批判依然不過時。 </p><p>  在美國“9 11事件”中,世貿大廈中的許多職員在第一次撞擊發(fā)生后準備撤離,卻從廣播中得知消息,大廈不會有危險,于是不少人停止撤出,又返回了辦公室,最終出現(xiàn)重大的傷亡 。1999年5月11日,新英格蘭有線電視臺的《晚間新聞》邀請幾名學者就“中國盜竊美國核技術案”等問題進行一場辯論。當中國學者提出:“你們有何證據(jù)

22、”時,其他學者異口同聲地回答:“你有沒有看昨天的《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已經(jīng)報道過了?!?事實上,媒介已經(jīng)左右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也越來越左右人們對自我的認知。人們的行為舉止、政治立場、審美趣味、精神信仰、思維習慣甚至內在需求和愿望,都潛移默化地受媒介支配,按大眾媒介所給定的進行?;艨撕D?、阿多爾諾曾舉例說,“一個年輕的姑娘,當她在想表示接受或拒絕對方的約會時,當她在打電話或在約會的地方談話時,或者敘述自己的心理和內心活動時,她都能按

23、照文化工業(yè)提供的模式表達?!?(大眾媒介是文化工業(yè)產生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傳播管道)受眾自主的意義空間被媒介的意義空間不斷壓縮,導致米德所謂的“內省式思考”的終結。 </p><p>  對此,保羅 維利里奧提出的“內部殖民化”概念,更能形象地說明媒介對人思維的控制。維利里奧認為,“技術正被用來對人類的身體進行殖民,這種殖民已經(jīng)替代了以往的殖民焦點(即對世界進行殖民)。也就是說,殖民的焦點已經(jīng)從領土轉移到了肉體”。

24、現(xiàn)代傳播媒介擁有無以倫比的技術力量,媒介可以通過技術力量直接聯(lián)系到每一個個體,從內部進行著控制,實現(xiàn)身體殖民和意識殖民,從而實現(xiàn)對思想的絕對統(tǒng)治。 </p><p>  總之,媒介左右了人的日常生活話題,左右了人們的語言,左右了人們的思維、價值觀及世界觀。大眾傳播時代,媒介技術越來越發(fā)達,但人卻越來越不能自由地思考。人的思維能力被異化。 </p><p><b>  四、結語 &

25、lt;/b></p><p>  人創(chuàng)造了工具,也創(chuàng)造了對工具的依賴。然而,任何一種工具都有兩面性,既能帶來“善果”,也能導致“惡果”,這就要看工具的使用者是否能理性地認識它,正確地使用它。探討大眾媒介對人的異化,正是為了更加全面、理性而深刻地了解大眾傳播媒介可能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高人的媒介素養(yǎng),幫助人們更好地利用傳播工具,而不是成為它的奴隸?!?</p><p>  (作者系

26、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廣州體育學院新聞系講師) </p><p><b>  注釋: </b></p><p>  [美]塞倫 麥克萊著,曾靜平譯:《傳媒社會學》第6頁,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p><p>  參見Lowery,Shearon A.and DeFleur Melvin L,Milestones in Mas

27、s Communication:Media effects,Longman publishers U.S.A,1995,p.93-111. </p><p>  樊葵:《論媒介崇拜》,《當代傳播》2007年第5期 </p><p>  《西方學者論“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第67~68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p><p>  景劍鋒:《大眾傳播與人

28、的異化問題》,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p><p>  道格拉斯 凱爾納著,史安斌譯:《媒體奇觀》,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p><p>  朱穎、童兵:《我國受眾的媒介占有與接觸情況》,《新聞界》2007年第6期 </p><p>  李小川:《媒體文化時代美國總統(tǒng)政治的嬗變》,《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11月 </p>&l

29、t;p>  蔣原倫:《媒體文化與消費時代》第98頁、107頁、37頁,中央編譯社2004年版 </p><p>  蔡騏、劉維紅:《媒介化社會中媒介與消費主義的共謀》,《今傳媒》2005年第2期 </p><p>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95頁 </p><p>  劉學蘭:《試論大眾審美文化的消費性》,《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