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病因及致病機理研究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濕疹病因及致病機理研究</p><p>  摘要:濕疹類皮膚病由內外多種復雜因素引起,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過敏性、炎癥性,本類疾病病因及致病機制較復雜,目前仍未完全闡明,一直是多個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即對其相關研究予以綜合論述。 </p><p>  關鍵詞:濕疹;致病機理;病因 </p><p>  濕疹主要特點有頑固、皮疹多樣性、瘙癢劇烈、易

2、繼發(fā)感染及反復發(fā)作。資料顯示,濕疹及過敏性皮炎疾病約占皮膚科門診量的1530%,為國內外皮膚病臨床及基礎研究的重點課題。 </p><p>  濕疹的病因及致病機理較為復雜,精神緊張、環(huán)境因素、飲食等亦可誘發(fā)濕疹。除免疫反應過程以外,近年來研究表明,遲發(fā)型超敏反應、Treg細胞、皮膚屏障缺陷、基因多態(tài)性或變異、病原微生物定植以及某些新發(fā)現(xiàn)的炎癥介質亦與濕疹的發(fā)病機制密切相關。 </p><p&

3、gt;<b>  1病因 </b></p><p>  濕疹的病因由內在與外界原因綜合作用。內因主要與肺腑功能失調、體制及情志有關,如胃腸道功能紊亂、感染、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情緒變化、感染等均可產(chǎn)生或加重濕疹病情。外因主要與飲食不當及外感風、濕、熱邪相關,如氣候條件、生活環(huán)境等均可誘發(fā)濕疹,外界物化刺激如紫外線、干燥、搔抓以及各種動物皮毛、化學物質甚至某些食品致敏原等均可誘發(fā)或加重濕疹。 &

4、lt;/p><p><b>  2發(fā)病機制 </b></p><p>  2.1病原微生物定植與細菌超抗原學說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在濕疹發(fā)病機制中感染性變應原起著重要作用,金黃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超抗原可誘發(fā)或加重濕疹。超抗原可結合抗原遞呈細胞表面的組織相容性抗原-II(MHC-II)分子,為T細胞活化提供信號從而致其活化。機制為:直接與專職抗原遞呈細胞(APC)上分子結合,

5、亦可與細胞因子誘導的非專職抗原遞呈細胞上的HLA-DR結合,激活的T淋巴細胞和HLA-DR細胞,系統(tǒng)性或局部釋放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誘發(fā)病理效應。 </p><p>  皮損區(qū)及鄰近外觀正常皮膚表面pH值由弱酸性轉為堿性,抑制皮膚抗微生物肽表達,利于金葡菌的生長及定植,增大感染金葡菌機會。經(jīng)產(chǎn)生超抗原,定制于皮膚表面的金葡菌誘導IgE產(chǎn)生、T淋巴細胞表皮浸潤及嗜堿粒細胞釋放組胺,引起濕疹樣變及皮膚免疫炎癥。 &l

6、t;/p><p>  真菌和細菌等微生物感染也與濕疹發(fā)病有關。濕疹患者因抗原肽水平低下、天然免疫異常,易被病原微生物所定植,發(fā)病概率亦可增加。而感染病原體產(chǎn)生的代謝產(chǎn)物或抗原,導致表皮免疫反應異常、皮膚屏障缺陷,引發(fā)濕疹。 </p><p>  除了超抗原,金葡菌分泌的胞壁酸亦與濕疹發(fā)病有關。Travers等 進行了體外實驗,發(fā)現(xiàn)濕疹皮損中胞壁酸含量足夠用于誘導多種細胞表達細胞因子,引起炎癥反

7、應。 </p><p>  2.2炎癥介質釋放 IL-31與Il-17為近年新發(fā)現(xiàn)的炎癥介質,與濕疹發(fā)病機制密切相關。在過表達IL-31轉基因小鼠中,有研究者檢測到高表達的血清Ig-E,并且小鼠皮膚瘙癢性炎癥發(fā)生改變。用濕疹患者皮損處皮膚活檢標本檢測發(fā)現(xiàn),是由表皮淋巴細胞抗原陽性的皮膚歸巢T細胞產(chǎn)生的上調IL-31。IL-17在濕疹皮損表達升高,急性期皮損較慢性期皮損較為明顯。濕疹急性期,皮損區(qū)主要分泌IL-17

8、 T淋巴細胞浸潤,IL-17是受葡萄球菌抗原刺激后所分泌,從而誘導抗微生物肽HBD-2產(chǎn)生,抵抗微生物感染。 </p><p>  2.3免疫學研究 免疫學研究中,濕疹的發(fā)病可能與I型速發(fā)型和IV型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有關,因朗格罕細胞具有高親和力的IgE受體,可產(chǎn)生IgE抗體,因而在I型變態(tài)反應中,機體接觸變應原,刺激機體表皮的朗格罕細胞(LCs)時,其產(chǎn)生的IgE抗體吸附在細胞表面,導致機體處于致敏狀態(tài),抗原再次入

9、侵機體,結合細胞表面的IgE抗體,即可引起濕疹樣皮膚損害。IV型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中,抗原刺激T細胞后其轉化為致敏淋巴細胞,產(chǎn)生臨床癥狀。致敏的T細胞分為輔助性T細胞和抑制性T細胞。前者再次接觸相應變應原,細胞活化可釋放出淋巴因子,而后者則能直接殺傷攜有變應原的靶細胞。各種活化因子和炎癥細胞共同引起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強,血管擴張,改變皮膚濕疹樣。 </p><p>  濕疹的發(fā)生有5-HT、組胺、紅細胞、細胞因子等介質

10、的綜合參與。組胺在基膜或表皮中會引起癢感,被釋放到真皮后便導致血管性水腫和疼痛。其大部分存在于肥大細胞內異染性顆粒中,皮膚血管中的H1、H2受體共同作用,從而可使組胺介質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血管擴張。 </p><p>  2.4皮膚屏障缺陷 藥物中所含的化學刺激,搔抓、摩擦等物理刺激,真菌或細菌感染等均可破壞皮膚屏障,引發(fā)濕疹。絲聚合蛋白(FLG)是皮膚屏障的重要成分,由角質形成細胞分泌。濕疹患者皮膚的FLG蛋

11、白表達減少,表皮的皮膚彈性、保水能力及機械性能降低,屏障功能減退,這些改變均為各種抗原及微生物進入體內提供了途徑。FLG在皮質形成細胞向角質層分化過程中,由顆粒層被釋放至細胞間隙,逐漸降解降解產(chǎn)物及各種氨基酸,組成天然保濕因子,維持正常的皮膚屏障功能。 </p><p>  2.5遺傳學的研究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難治性、炎癥性皮膚病,易伴發(fā)過敏性鼻炎、哮喘,易產(chǎn)生高lgE,具有明顯的年齡階段性和遺傳性,約70%~8

12、0%患者伴有家族遺傳過敏史,但事實上患者的家庭成員患有的過敏性疾病與患者卻不一定相同。若父母中的一方患有特應性皮炎,而另一方又有呼吸道過敏性疾病,雙方的子女發(fā)病率則為59%,若父母中只有一方患有特應性皮炎,子女的發(fā)病率為56%;另外有研究表明,異卵雙生發(fā)病率為28%,而同卵雙生子發(fā)病率則達到89% 。 </p><p>  2.6濕疹與基因多態(tài)性或變異 研究發(fā)現(xiàn),約20%特應性皮炎患者位于染色體lq21 FLG基

13、因的存在無義突變,而伴有FLG基因突變的人群患病概率是非突變人群的3倍。體外實驗發(fā)現(xiàn)IL-3和IL-4可抑制角質形成細胞FLG基因表達,且炎癥介質可調控部分特應性皮炎的FLG表達。 </p><p>  綜上所述,除經(jīng)典的超敏反應學說外,微生物定植及感染、皮膚屏障損傷、基因變異及多態(tài)性、環(huán)境因素等亦是誘導濕疹的發(fā)病機制,各類新發(fā)現(xiàn)的炎癥介質同時也參與其中。其中,在免疫學、遺傳學、細胞因子、超抗原等方面的研究較為深

14、入,成果頗多,而在皮膚屏障缺陷、炎癥介質釋放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進一步的深入。 </p><p><b>  參考文獻: </b></p><p>  [1]劉瓦利.濕疹類皮膚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8. </p><p>  [2]何丹,黃云,李麗瓊.濕疹發(fā)病相關因素及辨證探析[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5,

15、36(5):18-20. </p><p>  [3]Travers JB,Kozman A,Mousdicas N,et al.Infected atopic dermatitis lesions contain pharmacologic amounts of lipoteichoic acid[J].J Allergy Clin Immunnol,2010,125(1):146-152. </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