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學院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范文[1]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草珊瑚黃酮硒配合物的合成及結構表征</p><p><b>  許冰婷 </b></p><p>  三明學院2005級化學專業(yè) 福建三明 365004</p><p>  指導老師:周文富教授</p><p>  摘 要:目的:草珊瑚黃酮硒的合成及結構表征。方法:用超聲波法提取草珊

2、瑚中總黃酮,以不可逆沉淀法,在乙醇溶液中,以n(草珊瑚黃酮):n(Se+4)=1:2,PH =3.0,反應溫度為40~45℃,反應時間20min條件下。結果:合成了土黃色的草珊瑚黃酮硒配合物。結論:通過光譜分析,確定該混合物為草珊瑚黃酮硒配合物。</p><p>  關鍵詞:總黃酮;硒配合物;合成;結構表征</p><p><b>  0.引言</b></p&g

3、t;<p>  黃酮類化合物是指具有色酮環(huán)為基本結構的一類化合物的總稱。它們一般是由二個苯環(huán)(A-環(huán)與B-環(huán))通過中央三碳鏈(C-鏈)相互連接而成,即具有C6-C3-C6基本骨架??梢苑诸悶椋狐S酮類、黃酮醇類、異黃酮類、黃烷酮類等。廣義范圍還包括查耳酮、嗅酮、異黃烷酮及茶多酚。黃酮類化合物廣泛分布于各種植物,迄今已從天然產物中發(fā)現了大量黃酮類化合物,其中大多數具有顯著的生理、藥理活性。比如黃酮類化合物能調節(jié)毛細血管的脆性與

4、滲透性,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1];抗氧化、消除自由基、降低血糖、延緩衰老[2,3],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5~7];雌性激素作用、瀉下、解痙攣作用[15];抗炎、抗菌、抗病毒、抗過敏[8~9]。此外,黃酮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功能食品添加劑、天然抗氧化劑、天然色素、天然甜味劑等。黃酮類化合物還具有保鮮和護膚美容等作用[10~11]。</p><p>  近年來大量的藥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中草藥有效成分特別是黃酮類化合物的藥理

5、作用多是通過與生命必需元素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而產生。協(xié)同效應可使合成的配合物不僅具有比原中草藥有效成分更高的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能力、提高抗腫瘤活性,同時還可降低毒副作用,這對尋找新型、高效、低毒的金屬基藥物具有重要意義[12]。</p><p>  硒是人和動物的必需微量元素,硒的有機物易被人體吸收,具有較強的防癌、抗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13~20]。硒還被科學家稱之為人體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目前補硒方法

6、是添加無機補硒劑,如亞硒酸鈉、亞硒酸氫鈉、硒酸鈉等[21]。但是,無機硒毒性大,利用率較低,而且動物排泄的硒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危險較大[22]。硒的有機物如植物硒蛋白,易被人體吸收,具有較強的防癌、抗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抑制艾滋病、抗衰老、毒性小等功效。</p><p>  因此,尋找生物活性高且毒性低的有機硒化合物已成為微量元素硒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基于以上問題的考慮,借助周文富教授[23]成功合成茶多酚硒這一研

7、究,本課題利用自己提取的草珊瑚黃酮同Se4+進行絡合,成功合成出草珊瑚黃酮硒的配合物混合物。</p><p><b>  1.實驗部分</b></p><p><b>  1.1 儀器與材料</b></p><p>  材料:草珊瑚,無水乙醇(AR),四氯化硒(AR),碳酸鈉(AR)等。</p><p&

8、gt;  儀器:FTIR-360型紅外光譜儀,美國Nicolet公司產(KBr壓片制樣);UV-110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瑞利分析儀器公司產;超聲波清洗儀;JBI-14H恒溫磁力攪拌器;飛鴿牌高速離心分離機,2K82B型真空干燥箱等。</p><p>  1.2 草珊瑚黃酮的提取</p><p>  取1g的草珊瑚粉末,加入20ml60%的乙醇溶液,在40℃條件下超聲波(100W)

9、反應30min,趁熱抽慮,殘渣同上加入10ml60%的乙醇溶液,趁熱抽慮,混合提取液,加壓蒸餾回收乙醇。將100草珊瑚黃酮濃縮液真空干燥,得草珊瑚黃酮粗產品,于甲醇中重結晶,40℃下真空干燥,得純的草珊瑚黃酮純品,為淡黃色結晶。</p><p>  1.3 草珊瑚黃酮硒配合物的合成</p><p>  1.3.1 pH的選擇</p><p>  取n(草珊瑚黃酮):

10、n(四氯化硒)=1:2,以20ml無水乙醇為溶劑,加入飽和的碳酸鈉水溶液分別調節(jié)pH值:1.5,2.0,3.0,4.0;在40~45℃下條件下,分別恒溫攪拌反應20min。</p><p>  表1 不同pH值下的產品的顏色及產率</p><p>  Table Yield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 at different pH</p><p

11、>  在pH值為1.5及2.0條件下,由于草珊瑚黃酮本身含有游離的酚羥基,其自身會進行部分螯合導致產品得率低,產率分別為33.21%和36.38%。同時由表一可知,pH=1.5~2.0產品顏色較深。在pH為1.5~2.0條件下雖有利硒離子存在,但由于草珊瑚黃酮部分酚羥基被強氧化劑Se4+氧化成醌(鮮紅色),醌同游離的羥基締合形成醌氫醌墨綠色,同時酚羥基在pH <3.0難以電離為氧負離子,導致產品得率較低。pH =3.0時得到

12、產率為51.50%;pH =4.0時雖有利酚羥基電離,但可能有部分Se4+發(fā)生水解,因此產品產率為48.82%?;谝陨辖Y果,確定較佳的pH =3.0。此外,反應涉及不可逆固相和水相的相轉移反應,因此在強氧化-還原體系禁區(qū)仍可合成獲得配合物。</p><p>  1.3.2 溫度的選擇</p><p>  取n(草珊瑚黃酮):n(四氯化硒)=1:2,以20ml的無水乙醇為溶劑,加入飽和碳酸

13、鈉水溶液調節(jié)pH值為3.0,并分別在25~30℃、40~45℃、50~60℃下,恒溫攪拌20min。</p><p>  表2 不同溫度下的產品顏色及產率</p><p>  Table 2 Yield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 at different tempreratures</p><p>  根據反應的實驗現象及產率可知,當溫度為

14、25~30℃時,沉淀速度慢且量不多;當溫度40~45℃時,溶液很快變?yōu)榱咙S色,繼而產生大量土黃色沉淀。反應隨著溫度的升高,固體物沉淀量增多,但是溫度升高伴隨著產物氧化增多,產物的顏色也加深。基于以上因素,我們確定在合成草珊瑚黃酮硒,反應溫度控制在40~45℃較為合適。</p><p>  1.3.3草珊瑚黃酮與硒的摩爾比的選擇</p><p>  以20ml的無水乙醇為溶劑,加入飽和碳酸鈉

15、水溶液調節(jié)pH值為3.0,調節(jié)溫度在40~45℃,并分別在n(草珊瑚黃酮):n(四氯化硒)=2:1,1:1,1:2,1:3下恒溫攪拌20min。</p><p>  表3 不同摩爾比下產品的產率</p><p>  Table 3 Yield of the product at different Molar ratio</p><p>  草珊瑚黃酮含有蘆丁,如

16、圖1和圖二所示,4位C的羰基和5位C上的羥基可以與Se4+絡合成五元環(huán),3’C和4’C上的鄰二羥基也可以與Se4+絡合成五元環(huán),所以蘆丁與四氯化硒的摩爾比為1:2時產率最高。</p><p>  圖1 蘆丁的結構式 圖2 蘆丁硒配合物的結構簡式 </p><p>  Table 1 The Structure of Rutin Table 2

17、 The Structure of Rutin/ selenium</p><p>  1.3.4 草珊瑚黃酮硒配合物的合成</p><p>  取n(總黃酮):n(四氯化硒)=1nmol:2nmol,以20ml的無水乙醇為溶劑,加入飽和碳酸鈉水溶液調節(jié)pH值為3.0,并在40~45℃下恒溫攪拌20min,溶液變成亮黃色,繼而產生大量土黃色的沉淀,高速離心分離,沉淀用無水乙醇淋洗,真空干

18、燥,得到土黃色粉末,產率為51.50%。</p><p>  2.目標產品的譜圖分析</p><p>  2.1 FTIR譜圖分析</p><p>  紅外光譜法是根據分子內部原子之間的相對振動和分子振動等信息來鑒別化合物和確定物質分子結構的分析方法。草珊瑚總黃酮的FTIR譜如圖1,總黃酮硒配合物的FTIR譜如圖2。</p><p>  圖3

19、 草珊瑚黃酮的FTIR 圖4 草珊瑚黃酮硒的FTIR</p><p>  Fig.3 TFTIR spectrum of Total flavonoids Fig.4 TFTIR spectrum of Total flavonoids/ selenium</p><p>  由圖3可見,3427.38cm-1為—OH的伸縮振動吸收峰,峰較強。由圖4

20、可見,3441.13cm-1為—OH的伸縮振動吸收峰,因為酚羥基同Se4+絡合,π電子往環(huán)外移動,吸收峰紅移了14cm-1;圖3,1619.77cm-1為羰基的吸收峰,圖4,1632.10cm-1羰基吸收峰,同樣受Se4+絡合的影響,波數紅移了13cm-1,表明了羰基也參加了配位。IR結果表明,草珊瑚中黃酮和草珊瑚黃酮硒因為它們結構相似,官能團相同,圖3和圖4除羥基和羰基吸收峰不同,指紋區(qū)710~1300cm-1有所差別外,其余的譜峰基

21、本相似。</p><p>  2.2 UV譜圖分析</p><p>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是通過研究溶液中物質的分子或離子對紫外和可見光譜區(qū)輻射能的吸收情況,對物質進行定性、定量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它反映的是分子中電子能級間的躍遷。草珊瑚黃酮的UV譜圖如圖5線Ⅰ,草珊瑚黃酮硒的UV譜圖如圖5線Ⅱ。</p><p>  圖5 草珊瑚中總黃酮與總黃酮硒配合物的uv光譜

22、圖</p><p>  Fig.5 UV spectrum of Total flavonoids and Total flavonoids/ selenium</p><p>  由圖5可見,總黃酮與總黃酮硒的紫外吸收波長基本相似,只是總黃酮硒受Se+4絡合的影響,各吸收值均明顯增加。由于硒的配位使吸收峰發(fā)生紅移,出現了650nm的新的吸收峰,峰值較弱。</p><p

23、><b>  3.結論</b></p><p> ?。?)以快速相轉移法成功地在強氧化—還原體系禁區(qū)中合成出一種可望用于抗癌的藥物——草珊瑚黃酮硒配合物。</p><p>  (2)在無水乙醇中,以n(草珊瑚黃酮):n(四氯化硒)=1:2,pH=3.0,反應溫度為40~50℃,反應時間20min條件下合成了草珊瑚黃酮硒配合物。</p><p&

24、gt;  據周文富教授課題組對茶多酚硒、砷、錆等配合物的合成及藥效實驗,[71,20]本項目合成草珊瑚黃酮硒配合物有望降低其生物毒性,且結構中似含有汰離的酚羥莖,具有較強的防癌、抗癌、增強機體免疫等功能,可抑制艾滋病、抗衰老等功效,因此在此希望該配合物的初步合成能進一步促進合成有機硒化合物這一領域的發(fā)展。</p><p><b>  致謝語</b></p><p> 

25、 在此,非常感謝導師周文富教授對本實驗整個過程的選題、資料檢索、藥品購置、方案設計、實驗過程的悉心的指導,他嚴謹的科研工作作風和嚴格要求使我得到很大的鍛煉。以及柳群英、余鷹、劉仙金、林燕等同學的關心與幫助。還有化學與生物工程系的老師黃河寧教授、劉冬玲、肖學明、楊朝輝等老師的大力支持。因為你們支持幫助,我的畢業(yè)論文實驗才得以順利完成,本人在此鄭重對你們說聲“謝謝!”</p><p><b>  參考文獻:

26、</b></p><p>  [1]ZHANG ZX1. Investigate flavone complex aspotentialpharm[J].Chin Tradit HerDrugs (中草藥),1996, 27(3):1792-1821. </p><p>  [2]Dong Z,MaW,Huang C. Inhibition of tumorpromoter i

27、nduced activator protein activation and cell transformation by tea polyphenols,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and theaflavins[J]. CancerRes,1997,57(19):4414-4419.</p><p>  [3]Yang C S,Chen L. Blood and urine lev

28、elsof tea catechins after inges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green tea by human volunteers [J].Cancer EpideniolBiomarkers Prev,1998,7(4):351-354.</p><p>  [4]Imad Naasani, Hiroyudi Seimiya. Telomerasae inhibi

29、tion, telomere shortening, and senescence of cancer cells by tea catechins[J].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Research Commnications,1998,249:391-396.</p><p>  [5]Okabe S, SuganumaM,HayashiM, et al. Mechanismsof

30、growth inhibition of human lung cancer cell line, PC9, by tea polyphenols [J].Jpn J CancerRes,1997,88(7):639 -643.</p><p>  [6]高永貴,王岳飛,楊賢強等.脂溶性茶多酚抗油脂氧化及其增效劑的研究[J].中國糧油報,2000,153:54-58. </p><p> 

31、 [7]周文富.茶多酚硒配合物合成及結構表征[J].精細化工,2007,24(3):248-261.</p><p>  [8]黃興國,賀建華,魯玖華等.硒的營養(yǎng)作用及其在畜禽生產中的應用[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8(1):85-88.</p><p>  [9]陸黎明,黃志堅.硒的營養(yǎng)研究進展[J].動物營養(yǎng),2004,21(6):40-43.</p>

32、<p>  [10]劉莉華,宛曉春,李大祥.黃酮類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構效關系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2,29(3):265-270.</p><p>  [11]張金桐,宋仰弟.黃酮類化合物的生物學活性與電子結構關系的量子化學研究[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1993,13(2):137-140.</p><p>  [12]張德權,臺建祥,付勤.生物類黃酮的研究

33、及應用概況[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1999,25(6):52-57.</p><p>  [13]晏文潔,李家璞.類黃酮抗氧化力與其結構之關系[J].臺灣農業(yè)化學與食品科學,2000,38(1):80-88.</p><p>  [14]天津輕工業(yè)學院與無錫輕工業(yè)學院.食品生物化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p><p>  [15]陳春剛,韓芬霞

34、.生物類黃酮的研究與應用綜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34(13):2949-2951.</p><p>  [16]戚琦,李蕾,羅國添等.稀土離子Tb3+與蘆丁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分子光譜表征[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6:52-55.</p><p>  [17]曾毅博,周晶,張玲等.稀土柯因配合物的合成與表征[J].中國稀土學報,2002,10:103-106.</p

35、><p>  [18]趙兵,徐清海,段麗穎.國內黃酮金屬配合物的研究進展[J].化學試劑,2006,28(3):141-143.</p><p>  [19]周鵬,吳建章,仇佩虹等.蘆丁-硒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腫瘤活性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7,12(24):24-28.</p><p>  [20]周文富,顏彩虹,何清松.油性茶多酚三角軸向配合物的合成及光譜分析[

36、J].精細化工,2008,25(7):245-249.</p><p>  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es of Sarcandra of Total flavonoids selenium(Ⅳ)</p><p>  XU Bing-ting</p><p>  Chemistry(200

37、5),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Engineering,</p><p>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365004</p><p>  Abstract:Objective: 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es of Total fl

38、avonoids selenium(Ⅳ).Methods: extraction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Sarcandra with Ultrasonic, with irreversible precipitation, In ethanol solution, n (total flavonoids): n (Se +4) = 1:2, PH = 3.0, the reaction temperatur

39、e is 40 ~ 45 ℃,for 20 min Result: Get the a khaki-colored complex of total flavones selenium.Conclusion:Through spectral analysis, determine the mixture is complexes of total flavonoids seleniu</p><p>  Key

40、 words:Total flavonoids;Selenium complex;Synthesis;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p><p><b>  重新解讀生產力</b></p><p>  ——以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為視角</p><p><b>  陳 恒</b></p>

41、<p>  三明學院2005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 福建三明 365004</p><p><b>  指導老師:王立端</b></p><p>  摘 要: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的理論范疇相當的廣泛,主要涉及到政治經濟學、歷史唯物主義領域。在博大精深的生產力理論中依舊存在一定的不足,即馬克思在論證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時,卻沒有系統(tǒng)探討生產力本身有誰來決

42、定的問題,即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的問題。而針對這個方面的理論缺陷,中外學者、哲學家、經濟學家做了許多的填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時存在不同的解讀,甚至存在一定的誤讀。因此,應該深化這一課題的研究。</p><p>  關鍵詞:生產力;生產力發(fā)展;動態(tài);動力</p><p>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的重要理論。在這塊博大精深的理論中,馬克思著重論證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生產力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

43、根本動力等等。但是,馬克思關于生產力自身發(fā)展的決定因素或者說自身發(fā)展的動力問題沒有做深入探討。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者們各抒己見,為填補這塊理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與此同時存在了許多誤讀之處,還需繼續(xù)修改補充,以促進該理論向更完善的方向發(fā)展。 </p><p>  一、對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研究的概述</p><p>  到目前為止,在學術界,對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

44、/p><p>  首先,部分學者已經能夠從“人的社會實踐”的需要出發(fā)解析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p><p>  他們的主要觀點有,錢偉長認為:“生產力是人作為社會主體在生產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本質力量。它既是社會主體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又是社會主體以往生產實踐的結果和產物,即既得的物質力量。因而,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最基本的是生產實踐活動)的需要,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原動力?!盵1

45、]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觀不是以實體思維方式或客體思維方式思考生產力問題的生產力觀,而是以實踐思維方式思考生產力問題的實踐的生產力觀(簡稱實踐生產力觀)。實踐生產力觀對舊哲學生產力觀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實質上是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3]由此可見部分學者能夠從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需要出發(fā)解析生產力發(fā)展動力問題,已經能夠從馬克思的實踐觀做嘗試性探討,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它偏向于“人的需要”

46、。</p><p>  其次,大多數學者能夠從生產力內部矛盾出發(fā)研究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問題。</p><p>  李景春在《對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內在動力的認識》中,明確指出“生產力的內部矛盾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劉強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固然是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條件,但生產力系統(tǒng)自我運動最深刻的源泉是來自自身內在的矛盾運動?!蓖醺⒃凇渡a力發(fā)展的動力因素分析》

47、一文中也明確指出“生產力自身的內在矛盾運動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基本動力”。當然還有另外一些學者闡明了類似的觀點。這些觀點除了少數的語言表達不夠嚴謹外,大體上是正確的并得到認可,為我們研究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問題提供了素材。</p><p>  另外,在學術界中也提出了許多對我們具有啟發(fā)性的觀點。</p><p>  比如說,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巨大動力、上層建筑是促進生產力發(fā)展重要動力,人

48、的需要是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直接動力等等。</p><p>  在這幾十年的研究中,該理論得到豐富與發(fā)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與此同時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第一,他們在論證生產力發(fā)展動力時混淆了“動力”與“因素”、“根本動力”與“基本動力”。這兩對詞有一定的區(qū)別,只有弄清楚這個問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存在的問題。第二,不管是錢偉長先生還是李景春、劉強、王根虎先生都沒有揭示生產力的本質,沒有立足在科學的生產力概

49、念的基礎上來解析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更沒有從動態(tài)方面解釋生產力。這樣必然就無法準確揭示生產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p><p>  針對這些不足,首先要明確“動力”與“因素”兩個詞的涵義。這兩個專業(yè)術語是有一定的區(qū)別的?!吧a力發(fā)展的動力”是指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力量,主要解析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的推動力問題;而“生產力發(fā)展的因素”則側重解決為什么生產力可以發(fā)展,主要解析生產力發(fā)展的原因問題。其次,要區(qū)分生產力發(fā)展的“根

50、本動力”與“基本動力”兩個概念。生產力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與“基本動力”也存在微小的區(qū)別?!案緞恿Α笔侵竿苿右皇挛锇l(fā)展歸根結底的力量或者說推動力,側重于源泉問題;而“基本動力”指推動一事物最主要的力量,更側重于重要性問題,即地位問題。盡管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極其微小,甚至在一定情況下等同,但還是不能混淆使用。最后,應該科學定義生產力的概念。“生產力概念與內涵”的問題是解讀生產力的最基本問題。只有科學地回答這個問題,才能將“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問

51、題立足于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p><p>  二、從實踐和動態(tài)角度科學定義生產力</p><p>  馬克思認為:“這里不必再補充說,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動的產物。所以生產力是人們的實踐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于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于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chuàng)立而是由前

52、一代人創(chuàng)立的社會形式。” [4]從馬克思的話語中,有的學者總結為“生產力是一種既得的力量,它所表現的是人們對于那些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自然對象和力量關系?!盵5]這個觀點對生產力存在一定誤讀。從馬克思的觀點中可以看到:首先,生產力是一種既得的力量;其次,生產力是人的社會實踐的結果;再次,人的社會實踐是通過與自然對象發(fā)生一定的關系,而這個自然對象不僅僅是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自然對象,我們不能否認它隨著社會發(fā)展正在包括或者說已經包括那些用來生產

53、精神力量的對象,雖然其形式是物質,但是它是而且應該是人的意識與物質的產物,也是生產力重要的組成部分;最后,我們會發(fā)現,人的社會實踐與自然對象發(fā)生關系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中介”。而這個“中介”不僅僅包括馬克思所說的“社會形式”,還包括一定的勞動組織、社會組織、社會關系等等無窮</p><p>  于是,我將生產力定義為:生產力是指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人類通過一定形式的物質中介,得以與自然對象發(fā)生關系的社會實踐力量的結

54、果。這樣定義生產力,有如下特點:</p><p>  其一,體現了生產力的本質特性是人類的實踐或社會實踐。</p><p>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結果。首先,人的實踐貫穿著生產力發(fā)展的整個歷史過程。其次,人的實踐能力以及實踐范圍都決定了生產力發(fā)展的速度與拓展的情況。在“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提到:“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

55、[6]“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一切社會現象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最終得到科學的證明?!盵7]可見,實踐觀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是區(qū)別于其他唯物主義的根本標志。這樣定義生產力從而立足于“實踐”這個基本點的科學基礎之上。劉晏玲認為:“首先,生產力是生產力有機體的本質特性的反映?!盵8]而生產力的有機體的本質特性恰恰就是“人的實踐”。所以這樣定義不僅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范疇,同時涵蓋了政治經濟學領域,是一種科學的定義。&

56、lt;/p><p>  其二,體現了生產力是動態(tài)概念,是動態(tài)過程。</p><p>  以往的學者更多的是從靜態(tài)角度談生產力。從這個角度來講,“生產力”包括實踐的人本身、勞動對象以及勞動資料的獨立存在的要素。這是對生產力的誤讀。認為生產力是由不同要素組合而成,在一定程度上看也是從靜態(tài)角度來分析生產力。即使我們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其實在本質上還沒有完全跳出“靜態(tài)”這個框架理解生產力。<

57、/p><p>  有的學者將“生產力作為衡量社會發(fā)展程度的一項基本指標”[9],并提出“生產力存在著四個方面的動態(tài)屬性:即方向、速度、效益和可持續(xù)性”[10]。從而得出“生產力的方向、速度、效益和可持續(xù)性構成了生產力系統(tǒng)的動態(tài)要素或發(fā)展要素”[11]這個結論。這個觀點混淆了“生產力”與“生產力發(fā)展”之間的概念,如果說它是一種進步,那么它僅僅體現在其說明了生產力的動態(tài)屬性,它并沒有從概念上,同樣沒有從概念的本質上,從源

58、頭上解析生產力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p><p>  論證生產力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p><p>  第一,生產力是人類通過一定形式的物質中介,得以與自然對象發(fā)生關系的社會實踐力量的結果。即從實踐角度和“一定形式的物質中介”入手論證。</p><p>  楊慧民在《靜態(tài)與動態(tài):精神生產力本質新論》中說:“從動態(tài)的視界把握精神生產力概念,它是指精神

59、力量(以科學知識為主)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在生產實踐活動中所顯示的能力?!盵12]是對生產力動態(tài)概念的一個巨大進步的解析,但是它的不足在于沒有在整體上解析生產力;也沒有從“中介”角度深入解析,以致沒有觸及到本質。第一,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實踐的結果,實踐的不斷深化與發(fā)展,其結果必然發(fā)生變化。因此生產力是一個運動的動態(tài)過程。第二,生產力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不是自發(fā)的過程,是人類通過一定形式的物質中介。在歷史中,各個時代的一定形式的物質中介是有所不

60、同,建立社會組織形式的人也有所不同。而這些不同必然引發(fā)生產力的變革,新的形式產生,必然要求生產力概念的發(fā)展。而各要素在通過一定形式的物質“中介”相互作用形成了“生產力”,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才是生產力。因此,生產力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是一種動態(tài)過程。也只有這些要素之間通過一定形式的物質中介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生產力,生產力才能得到發(fā)展。</p><p>  第二,我們必須從生產力概念本身的發(fā)展歷程分析它本身就是一個動態(tài)概

61、念。</p><p>  從18世紀法國經濟學家魁奈第一個提出“生產力”到馬克思對“生產力”概念的表述。它是一種不科學到科學的過程,同時是一個對生產力概念不斷拓展的過程。后來,鄧小平將生產力與社會主義本質聯(lián)系起來論證,第一次完成了對“以往把社會主義的本質只是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相聯(lián)系的傳統(tǒng)觀念”的突破。接著,江澤民進一步將生產力提煉出“落后生產力”與“先進生產力”加深了對生產力的橫向認識。這是一個過程,一個對生產

62、力概念不斷發(fā)展的解釋過程。在這樣的歷史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生產力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p><p>  其三,說明了生產力形成過程內部各要素相對獨立又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將生產力內涵與外延有機的整合,避免了將生產力涵義直接定義為“要素說”。</p><p>  劉晏玲認為:“生產力要素是生產力定義揭示的本質特征涉及的對象。生產力要素是生產力概念的外延,生產力本質特性是生產力的內涵。外延

63、與內涵是構成概念的兩個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盵13]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或者說它的本質特性是“人的實踐”,而其最基本外延應該屬于生產力形成、發(fā)展過程的要素。這種定義正是這兩個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盵14]可見,“勞動過程”或者“生產力形成過程”的基本要素是能動著的實踐的人、勞動資料以及勞動對象。在這里我們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馬克思所說的勞動過程是指生產力形成過程或形

64、成生產力的過程,并不是生產力本身。我們不能人云亦云,我們應該準確理解馬克思的原意,勞動過程不是生產力本身。而三個簡單的要素是生產力內部的要素。第二,勞動過程或者生產力形成過程只是生產力這個概念的外延。生產力形成過程或者生產力發(fā)展過程存在一定的內部“要素”的作用,互相促進。依據馬克思的觀點,生產力包括三要素,即“有目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現在我認為這種觀點依舊成立??萍?、信息、管理在促進生產力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不<

65、;/p><p>  其四,避免了“征服論”和“利用論”或者“適應論”的不足。</p><p>  “征服論”與“適應論”用生產力的發(fā)展方式來定義生產力,并沒有真正解釋生產力的內涵,沒有揭示生產力的本質。不管人類與自然是“對立”還是“統(tǒng)一”都是人類處理與自然關系的方式,都是生產力存在的方式,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方式。而這兩種方式本身是共同存在,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p><p>

66、;  支持“征服論”的于光遠先生在《關于建立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經濟學”的建議(草稿)》說:“生產力作為人們駕馭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都是有兩個要素?!蓖瑫r在1979年版《辭?!分猩a力條目寫道:生產力亦稱社會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1990年版《中國百科大辭典》認為,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客觀的物質力量”。李秀林等人主編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1990

67、年第三版)把生產力解釋為“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斑m應論”或“利用論”認為生產力是人們協(xié)調自然、利用自然、適應自然的能力,自覺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物質力量“所謂生產力,簡要地說,就是人類改造自然、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盵15]“先進生產力是人和自然關系協(xié)調的生產力”。[16]他們片面地強調生產力與自然的關系。其實生產力本身只是一個概念,是一個中性詞,沒有褒貶,同時可以進行雙向運動。即生產力不僅表現

68、為向前發(fā)展,同時可以后退。馬克思說:“某一地方創(chuàng)造出來的生產力,特別是發(fā)明,在往后的發(fā)展是否會失傳,取決于交往擴展的情況。”[</p><p>  其五,它克服了“綜合論”的“大包抄”的不良定義方式。他們指出:“所謂生產力,是人類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中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作用的產物,是自然再生產能力和經濟再生產能力的綜合體現,是社會生產力(人類改造自然,協(xié)調人與自然關系的能力)與自然生產力的總和,是人類利用

69、協(xié)調自然,從而使人類獲得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盵18]再如:“對廣義生產力的內涵與外延可以界定為: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現實能力,是自然生態(tài)再生產能力和社會經濟再生產能力的綜合表現,它表明某一社會或國家的人們認識、利用自然的現實能力和人們保護、協(xié)調自然的現實能力的有機統(tǒng)一,從而能夠生產使用價值、創(chuàng)造國民財富的現實力量的總和;這種總體的綜合力量實質上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系統(tǒng)的生產力之間相互依存、相互適應、相互作用與

70、協(xié)調發(fā)展的總體能力?!盵19]</p><p>  從這兩個“綜合論”的定義中,真是所謂的“真正的馬克思”的生產力定義方式。我們尚且不去批判其背離馬克思科學的生產力的本質,其在哲學邏輯上就犯了低級錯誤,一個無關緊要的“大雜燴”。它們在本質上不僅將生產力的“前進性”與“倒退性”對立起來。其次,他們都是“跳躍性”的定義,使之復雜難懂。最后,他們的定義角度都是政治經濟學領域,忽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范疇。</p>

71、;<p>  綜上所述,生產力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人類通過一定形式的物質中介得以與自然對象發(fā)生關系的社會實踐力量的結果。生產力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具有動態(tài)屬性,是動態(tài)過程。</p><p>  三、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p><p>  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的必然產物,但是又反過來促進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是誰決定了生產力的形成與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是什么呢?在上面

72、的論證中,形成了科學的生產力概念,只有立足這個科學概念之上,我們才能正確的解釋這個問題。從上面的定義中,我認為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力量主要包括:人的社會實踐、生產力各要素通過一定形式的物質中介相互作用、科學技術的合理運用以及生產關系等等。</p><p>  首先,人的社會實踐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根本動力。</p><p>  馬克思指出生產力是人們社會實踐能力的結果。由此可以得出第一個結論:“人們

73、的實踐”貫穿生產力的產生、形成、發(fā)展的始終。從這句話以及目前生產力存在的事實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人類的產生使得生產力的產生、形成、發(fā)展僅僅提供了一個現實的可能性。一個生產力的概念是相對人類社會出現才有其存在的合理基礎,而生產力的發(fā)展更是以現有的人類社會作為自己的合理基礎。人類社會出現之前,生產力這個概念或者說這個“物質”是沒有其存在的理由。隨著人類社會慢慢的形成,雖然“生產力”這個概念或者說“物質”并沒有馬上被人類所發(fā)現,而

74、是慢慢被偉大的哲學家經濟學家挖掘出來。盡管如此,它自始至終是客觀存在的,即使后人不用這個“名詞”來說明這個“物質”?!吧a力”概念是18世紀法國經濟學家魁奈第一個提出,繼之,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又作了發(fā)展,大衛(wèi)·李嘉圖繼承了斯密的“勞動生產力”概念,他在《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多次使用生產力概念。“生產力”這個概念才開始在經濟學領域和哲學領域被廣泛的使用,雖然不同的哲學家、經濟學家對其有各持己見的解釋。我國沿用的

75、“生產力”概念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生產力”概念。可以這樣說:馬克思的</p><p>  第二,人的實踐能力以及實踐范圍都決定了生產力發(fā)展的速度、質量與拓展的情況。</p><p>  劉吉斌在《論生產力的決定》中是這樣表述實踐能力與生產力的關系的:“創(chuàng)造能力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火車頭,對生產力有著牽引力量,生產力隨著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和范圍的拓展而變化。”[20]“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決定了生產力的發(fā)展趨勢

76、。生產力發(fā)展的歷史,就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歷史,就是人類永不停息地改造世界也改造自身,從而不斷獲得進步的歷史?!盵21]不管是“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造性勞動”還是“勞動的創(chuàng)造能力”,歸根結底他們的本質都是“人的實踐”與“實踐能力”。</p><p>  因此,根據這樣的理論將順其自然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的實踐能力和生產力發(fā)展的速度是成正比的。實踐能力越強,生產力發(fā)展速度就越快,發(fā)展質量就越好。反之,則相反。這種決定與被決定關

77、系,反映出生產力發(fā)展過程是一種動態(tài)過程,而這種動態(tài)是曲折的前進的統(tǒng)一。 </p><p>  第三,人類實踐能力的不斷向前發(fā)展決定了生產力發(fā)展是不斷發(fā)展,是無限、無止境的發(fā)展。</p><p>  馬克思指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動的產物.所以,“今日”的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是建立在“昨日”的基礎之上。因此,從理論角度以及實踐角度來講,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程中,生產力在總體上是向

78、前發(fā)展的,直到缺失其合理基礎。上面我已經論證了,人的實踐貫穿生產力發(fā)展的整個歷程。而人的實踐是在不斷汲取以往的經驗,突破束縛,向前發(fā)展,直至其“合理存在的基礎”的消亡。然而,沒有存在哪一個科學完全證明人類社會必然走向滅亡。因為“人類社會走向滅亡只是有其存在的可能性”,也只有這個結論是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實踐”要求突破束縛不斷發(fā)展,生產力也就不斷向前發(fā)展。人類社會無止境地發(fā)展,實踐就無止境地發(fā)展,必然得出生產力無限地、無止境地發(fā)展。

79、</p><p>  其次,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的各要素通過一定“中介”相互作用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p><p>  在論證這個問題前,我們應該先明確或者說我們要論證兩個問題。第一,我們首先必須明確生產力發(fā)展過程包括的要素。從廣義上來講包括:人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馬克思認為:“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盵22]所以,可以大膽的將生產

80、力整個歷程中的要素歸結為人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但是,我們還要明確這個僅僅是生產力概念的外延,并不是生產力的本質特性。第二,我們要明確生產力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而且生產力本身就已經是動態(tài)過程。當然,生產力發(fā)展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歷史過程,是持續(xù)的動態(tài)過程。這個在上面我已經詳細的論證。只有明確這兩個問題,才能從實踐角度和動態(tài)角度分析這個問題。 </p><p>  第一,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各要

81、素的獨立存在是不可能產生生產力。</p><p>  當我是一個獨立的人時,或在散步、或在走路,甚至在獨立的制造工具時,這個過程并不能形成生產力,也不是生產力?!遏斮e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魯賓遜當他在荒島中為了生存而打獵、制造工具。當時那僅僅是低級的個人“實踐活動”,并沒有轉化為社會勞動,無法形成生產力。我們應該要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實踐的人是一個活物,而勞動對象、勞動資料都是“死物”。我們知道一個還沒有開墾過的田地

82、,沒有留下勞動的痕跡,它是不可能產生勞動產品,通俗的說,田還是那個田。同樣的,你把一把鋤頭放在家里門后,它頂多是個物品,或者說得有意義一點就是擺設物。所以,獨立存在的人、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都不是生產力,也無法形成生產力。但是我們也不得不說,這獨立存在的各要素是給生產力形成、發(fā)展提供了現實的可能。</p><p>  第二,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只有三個要素合情合理的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生產力,才能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l

83、t;/p><p>  當我們勞動者或者說實踐的人拿起“擺設”在家門后的鋤頭時,作用于田地時。凝結上人類的勞動,產生了勞動產品,這個過程的結果就是生產力。這時產生的效果即使是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同樣是形成概念上的生產力。這個建立在相互作用前提下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生產力)預示著它具有動態(tài)的屬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fā)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

84、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guī)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23]可見生產力形成過程是一個及其復雜的過程,是社會物質變換的運動的過程,多種因素影響下的結果。同樣的,我們從這句話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當這些因素,或者各要素如果沒有很好的配合,沒有合情合理的相互作用,那么他們的結果同樣是生產力,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因此,我們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生產力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導致不同的結果,最終體現了生產力是

85、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二是,各要素之間很好的相互作用可以促進生產力極大的發(fā)展。</p><p>  在生產力三個要素中,勞動本身是其主導作用,是第一位的基本因素?!霸谝磺猩a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的本身?!盵24]可見,勞動本身在生產力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他要素根本無法代替它在生產力發(fā)展中的主導地位。王根虎認為“人的需要的發(fā)展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直接動力?!盵25]“人的需要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原動力”盡管這兩個

86、表述并不完全正確,但是將人的需要提高到如此高度,卻恰恰說明了人在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是發(fā)揮巨大的作用。所以,我們在努力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過程中要調動勞動本身的積極性、培養(yǎng)勞動本身的素質與質量。</p><p>  第三,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的各要素應該要在“一定形式的物質中介”下相互作用,從而在本質上體現了生產力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p><p>  上面論證了,“合情合理”相互作用的各要素才能

87、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偟膩砜淳褪峭ㄟ^一定方式將個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而且能夠轉化為社會勞動,為社會積累財富。勞動本身、勞動對象以及勞動資料之所以能夠很好的配合,“合情合理”的相互作用,關鍵是有一定形式的“物質中介”。通俗的解釋就是:社會組織形式。原始社會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結果是其生產力及其低下,發(fā)展及其緩慢。然而,即使在再殘酷的奴隸社會中,其生產力發(fā)展速度是原始社會無法相比的。之所以如此,其關鍵在于,奴隸僅僅是工具,是奴隸主生產的工具

88、,其生產勞動是在奴隸主的強迫組織下的,在當時的社會條件里看是一種新的社會關系,新的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封建社會的“莊園經濟”是地主以占有土地,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創(chuàng)造財富??梢?,農民的勞動不是單獨的個人行為,其是封建社會經濟制度下的勞動形式。農民不僅為自己生產,同時在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積累財富。而這個關鍵是靠有組織的生產,這個組織者就是封建地主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馬克思是這樣形容的:“資產階級爭得自己的階級統(tǒng)治地位還不到一百

89、年,它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卻比過去世世代代總共造成的生產力還要大,還要多?!盵26</p><p>  因此,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的各要素通過一定“中介”相互作用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同時,從生產力的實踐本質來講,生產力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 </p><p>  最后,科學技術的合理運用是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動力。</p><p>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造福人類;用不好,貽

90、害無窮。當我們回顧人類歷史,每一次人類的巨大發(fā)展都有一次偉大的變革在推動。商鞅變法使秦國得到迅速的發(fā)展,最終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建立大秦帝國。之所以商鞅變法能夠取得成功,不僅僅是秦王的支持,我們不能忘記一個巨大的歷史背景:在當時鐵制工具已經開始廣泛的使用。這就是科學技術的力量。在近代的歷史,我們更能清晰的看清這一點。三次偉大的歷史變革,毋庸置疑的是這每次變革都是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動。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改變了社會生活結構,極大促進了生產

91、力的發(fā)展。然而,科學技術同樣存在威脅我們的可能,而且事實證明,科技曾經給我們的發(fā)展帶來巨大的沖擊。不管是第一世界大戰(zhàn)還是第二世界大戰(zhàn),科學技術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正因為科技的發(fā)展才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試問,冷兵器時代,哪一次人類受到如此浩劫??梢姡瑲v史證明了,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合理運用科學技術才對生產力發(fā)展起巨大推動作用。</p><p>  我們不能誤解鄧小平在1988年9月說的那句話:“馬克思說

92、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的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盵30]這句話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首先,這句話的歷史大背景是我們處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以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世界。其次,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相對落后,而且比起發(fā)達國家落后很多。最后,這句話的前提是我們正面使用科學技術。(在后面的論述中前提是我們正面運用科學技術)我們依舊可以看出科學技術的魅力: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fā)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甚至可以這么講:科學技術在

93、一定程度上標志著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p><p>  科學技術是物質與人類精神結合的產物,是勞動資料的一部分?!熬蛣趧庸ぞ叨裕瑒趧庸ぞ呤强茖W技術的‘物化’”。馬克思認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qū)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發(fā)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驚醒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盵31]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對“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不可置疑,尤其是

94、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科學和現代技術已經共同成為制導和控制生產發(fā)展趨向和速度的關鍵?!盵32]</p><p>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力量。</p><p>  在這塊內容,首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生產方式內在的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的雙方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自然而然,生

95、產關系在適應生產力的情況下,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且是極大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在不適應的情況下,自然而然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由于這一理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及后來的學者都正確的論證過,并且已經得到公認。因此,在這里不做重復闡述。生產關系在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下,是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基本動力。這是公認的。當然,推動生產力發(fā)展不僅僅上述所體現的,還比如說:文化觀念的不斷解放與更新、信息管理不斷的完善、體制制度的不斷完備變革都是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

96、</p><p>  綜上所述,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解讀生產力時不能曲解生產力概念,在新的世紀里要在堅持的基礎上不斷豐富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賦予科學的定義,并在這個基礎上,深刻剖析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問題,找出生產力發(fā)展的源泉。從實踐角度,從動態(tài)角度重新解析生產力概念并在此基礎上闡述相關理論,得出了“生產力的本質特性是‘人類社會實踐’,其發(fā)展的源泉來自‘人類的實踐’”的基本觀點。</p&g

97、t;<p><b>  四、結論</b></p><p>  論文主要闡述在學術界關于“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問題研究成果以及缺陷,提出研究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必須建立在科學定義生產力概念的基礎之上的觀點。本文從生產力的本質特性“實踐”以及生產力外延“三要素”入手定義生產力,論證生產力的動態(tài)概念,論證生產力在整個歷史過程中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并在此基礎,從實踐和動態(tài)角度出發(fā),提出“社會實

98、踐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內部三要素相互作用必須通過物質中介或者社會組織形式才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內在動力”的新觀點。提出只有合理運用科學技術才能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新觀點。</p><p><b>  致謝語</b></p><p>  在撰寫這篇論文中,我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王立端教授的提供思路、悉心指點和不畏勞累、不畏辛苦修改指正。多次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與我們交

99、流。其次,要感謝葉良茂副院長悉心幫我解答該論文部分學術上的疑點,提供思路。</p><p><b>  參考文獻:</b></p><p>  [1]錢偉長.社會生產力新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283.</p><p>  [2]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

100、8.</p><p>  [3]倪志安.馬克思主義實踐生產力觀的當代解讀[J].哲學研究,2007(6):18—22.</p><p>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7-478.</p><p>  [5]王正萍主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論歷史唯物主義(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101、334.</p><p>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p><p>  [7]逢錦聚.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p><p>  [8]劉晏玲.生產力問題的哲學探討[J].馬克思主義教學研究,1985(2):2.</p><p>

102、;  [9][10][11]郭天文.論生產力要素結構的層次性和動態(tài)性[J].嶺南學刊,1999(3):85—88.</p><p>  [12]楊慧民.靜態(tài)與動態(tài):精神生產力本質新論[J].學海,2000(1):155—159.</p><p>  [13]劉晏玲.生產力問題的哲學探討[J].馬克思主義教學研究,1985(2):2.</p><p>  [14]馬克

103、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02.</p><p>  [15]蔡建華.生產力經濟學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5.</p><p>  [16]楊玉華.先進生產力的時代特征淺析[J].工會論壇,2005,9(5):154—155.</p><p>  [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