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氣影響井對管桿偏磨的影響</p><p> 【摘要】本文針對不同沉沒度抽油機井使用放氣閥后存在的弊端,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套管氣與管、桿偏磨之間的關系,摸索出在不同沉沒度下抽油機井放氣的管理辦法,對提高油田整體開發(fā)效果及節(jié)約作業(yè)成本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p><p> 主題詞:偏磨 低沉沒度 氣影響 放氣管理辦法 </p><p
2、> 一、低沉沒度抽油機井在生產(chǎn)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p><p> 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功圖顯示氣體影響或供液不足井管桿偏磨嚴重</p><p> 近幾年,我隊氣影響及供液不足井數(shù)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與2008年對比氣影響及供液不足井井數(shù)由29口上升到目前的48口,所占的開井比例由47.5%上升到59.3%。上升了11.8個百分點。</p><p>
3、我隊生產(chǎn)井沒有安裝套壓表,導致套壓監(jiān)測不及時,造成部分井套壓不穩(wěn)。套壓較低時,原油嚴重脫氣,導致井筒溫度降低,管、桿偏磨嚴重。套壓過高又容易產(chǎn)生氣鎖現(xiàn)象。</p><p> 針對上述存在的主要問題,2009年我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井做了很多試驗,收集了大量數(shù)據(jù),并展開分析,積極摸索氣影響及供液不足井套管氣控制范圍,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認識。 </p><p> 二
4、、抽油機井氣影響、供液不足現(xiàn)狀分析</p><p> 不同沉沒度區(qū)間氣影響及供液不足井現(xiàn)狀調查表 表一</p><p> 從表一可以看出不同沉沒度區(qū)間氣影響井數(shù)是不同的,氣體影響的程度也不同。沉沒度越低,氣影響井數(shù)越多,氣體影響越為嚴重。0-50m沉沒度區(qū)間有氣影響井15口,供液不足井20口。沉沒度越高,氣影響井數(shù)越少,氣體影響程度越小。 因此,對氣影響井管理應遵循沉沒度不同,套
5、壓控制范圍也不相同的規(guī)律。</p><p> 三、不同沉沒度氣影響井管、桿偏磨趨勢分析</p><p> 我隊1-10月份共計作業(yè)井24口,其中偏磨19口,占作業(yè)井的79.2%。作業(y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管、桿偏磨的19口井在作業(yè)前正常生產(chǎn)時功圖顯示為氣體影響或供液不足的有14口,占偏磨作業(yè)井總數(shù)的73.6%。 </p><p> (一)不同沉沒度區(qū)間氣影響井桿管偏磨統(tǒng)計情
6、況 </p><p> 不同沉沒度區(qū)間偏磨作業(yè)井情況統(tǒng)計表 表二</p><p> 從表二結果可以看出,氣影響井對管、桿偏磨的影響較大,沉沒度越低,氣體影響越嚴重,管、桿偏磨的機率也越大。沉沒度在0-50m之間時,偏磨井發(fā)生率達到36.4%,是發(fā)生偏磨井機率最高的。</p><p> ?。ǘ怏w影響抽油機井管、桿偏磨的機理 </p>
7、<p> 當沉沒度較低時,沉沒壓力較低,原油容易脫氣而且導致井筒內溫度降低,使采出液在泵的吸入部分,甚至在泵筒及井筒內析蠟。同時因脫氣后有大量輕質成分析出,采出液的粘度逐漸上升,增大抽油桿柱運行的粘滯阻力,從而使抽油桿柱下行程受到的阻力急劇增加,使抽油桿產(chǎn)生彎曲造成偏磨。因此,氣體影響井在放套管氣時,套壓不能控制過低,尤其是沉沒度較低、氣體影響較大的井更加需要注意。 </p><p> 因此,加強
8、抽油機井措施方案設計,合理選擇泵徑,使抽油井在合理沉沒度下工作,從根源上減少低沉沒度氣體影響井數(shù),是治理管、桿偏磨的首要措施。</p><p> 四、不同沉沒度氣影響井采取的措施及效果</p><p> (一)沒度井放套管氣對減輕氣影響效果不佳</p><p> 為了證實沉沒度在0-200m之間氣體影響井,放套管氣對減輕其氣體影響的作用及效果,我們優(yōu)選了龍33
9、-13井做了放氣實驗。在同一天不同時間放氣穩(wěn)定后連續(xù)測得三個功圖如下:1111111111111111 </p><p> 從連續(xù)測得的功圖結果看,隨著套壓不斷降低,最大載荷逐漸增大,最小載荷逐漸減小。判斷放套管氣對減輕氣體影響的作用不明顯。</p><p> ?。ǘ┖侠砥ヅ涞孛娉榧硡?shù),減輕氣體影響</p><p> 截止目前,針對沉沒度在0-50m之間的
10、氣影響井,放套管氣效果不好的情況,調小參數(shù)5口井,均采用長沖程,慢沖次的方法,使油氣進入泵筒前有較長分離時間,減少進入泵筒內的氣體,取得了較好效果。從根本上解決了氣體對泵況的影響,管、桿由嚴重偏磨轉為不偏磨,同時提高了抽油泵泵效。 </p><p> 以龍37-15和龍33-17兩口井為例,從以下的對比功圖可以清楚的看出:調小參數(shù)后氣體對泵效影響程度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并且有效減輕管、桿偏磨。</p>
11、;<p> ?。ㄈ┬Ψ罌_距,減少余隙容積、提高泵效減輕氣體影響</p><p> 例舉2口具有代表性的井:龍29-15和龍25-19,這2口井沉沒度在200-500m之間,通過防沖距計算公式判斷,這2口井防沖距偏大,針對這個現(xiàn)象,我們對這2口井的防沖距進行重新校對,并經(jīng)過現(xiàn)場測量發(fā)現(xiàn)泵效有所提高,氣體影響也得到了改善。</p><p> 五、不同沉沒度氣體影響井放氣管
12、理辦法及幾點認識</p><p> ?。ㄒ唬怏w影響井放氣管理辦法</p><p> 凡是功圖為氣體影響的井必須及時錄取準確的套壓值,地面參數(shù)遵循長沖程,慢沖次的原則。 </p><p> 1、(0—50m)沉沒度氣影響井</p><p> ?。?)、利用套管放氣閥將套壓控制在0.4—0.6MPa之間,并應采取連續(xù)放氣的方法。</p
13、><p> ?。?)、要合理匹配地面參數(shù),堅持長沖程、慢沖次原則。參數(shù)最小后仍解決不了問題的,可以作業(yè)時下調一級泵徑或加深泵掛。</p><p> (3)、提高與其連通注水井的注水強度,并采取適當措施,有效提高油井供液能力。</p><p> 2、(50m—200m)沉沒度氣影響井</p><p> 套壓應當控制在0.5-1.0MPa之間較
14、為合理。</p><p> 3、(200m—500m)沉沒度氣影響井</p><p> (1)、合理校對防沖距,減小泵內余隙體積,才能有效減輕氣體對泵效的影響。</p><p> ?。?)、一定要保持穩(wěn)定的套壓和沉沒度進行生產(chǎn)。套壓應當控制在1.0-1.2MPa之間較為合理。</p><p> 4、500m以上沉沒度氣影響井</p
15、><p> 此類井應采取定期放氣的方法,關閉套管放氣閥,使油、氣同時被泵采出,由于沉沒度較高,氣體對泵效的影響不十分明顯,套壓應控制在1.2-1.6MPa之間,這樣既可以將動液面壓下去又可以防止長期放氣時油套環(huán)形空間嚴重結蠟。 </p><p><b> ?。ǘc認識:</b></p><p> 1、單純放氣對減輕油井氣體影響程度效果不明顯
16、。</p><p> 2、沉沒度在0-50m的氣影響井為了有效防止管、桿偏磨。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要合理匹配地面參數(shù),堅持長沖程、慢沖次原則;二是提高與其連通注水井的注水強度,提高油井供液能力。</p><p> 3、沉沒度在50-500m的氣影響井,放套管氣時一定要慎重,要合理控制套壓,防止套壓過低,導致管柱結蠟嚴重,造成管、桿偏磨。只有合理校對防沖距,才能有效減輕氣體對泵效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管桿偏磨及防護
- 直井抽油機舉升桿管接觸偏磨分析.pdf
- 聚驅采出液對抽油機井桿管偏磨影響的機理研究.pdf
- 應用加重桿技術治理孤東油田桿管偏磨井的可行性研究
- 延長油田機抽井桿管偏磨原因分析及措施研究.pdf
- 抽油機井桿管偏磨機理研究
- 管桿偏磨的機理及防范措施
- 管桿偏磨的機理及防范措施
- 油井管桿偏磨原因及防治措施
- 桿管偏磨治理理論與技術.pdf
- 抽油機井管桿偏磨分析與防治措施
- 抽油井管桿偏磨機理分析及治理對策
- 油井管桿偏磨應力分析與減緩磨損對策
- 淺析桿管偏磨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技術建議
- 基于井液流動和接箍效應的抽油桿偏磨理論與防偏磨策略研究.pdf
- 財政對教育的影響畢業(yè)論文
- 財政對教育的影響畢業(yè)論文
- 畢業(yè)論文----廣告對社會倫理的影響
- 三維井眼油井桿管偏磨機理研究.pdf
- 抽油機井桿管偏磨治理技術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