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筆塵化學成分分析及對肺組織損傷的分子機制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粉筆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工具,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使用仍然非常普遍。粉筆教學可產生空氣動力學直徑<10μm的顆粒(PM10)和<2.5μm的顆粒(PM2.5)。這些細小的顆粒物可隨著人體呼吸吸入下呼吸道,特別是PM2.5易于沉積在細支氣管和肺泡區(qū)域,并可能進入血液循環(huán)。因此,粉筆的使用可能影響教師和學生的健康。研究表明,教室粉筆塵短期暴露會影響教師肺氣道功能;長期暴露則可能誘發(fā)呼吸系統(tǒng)疾病,嚴重者可導致塵肺。然而,有關可吸入粉筆塵在環(huán)境毒理

2、學方面的研究還未見報道。由于粉筆塵的毒性與其物理化學性質有很大關系,本論文擬開展研究粉筆在寫擦過程中產生的顆粒物形貌及化學組成;同時利用大鼠肺泡巨噬細胞(AMs)作為體外染毒模型,采用氣管滴注法建立大鼠體內染毒模型,研究粉筆塵可吸入顆粒物對大鼠肺組織損傷的分子機制,為人們科學認識粉筆塵顆粒物危害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本文利用電子探針X-射線微區(qū)分析技術(ED-EPMA)分析了來自于三種不同廠家白色無塵粉筆的粉筆塵形貌及化學組成

3、。結果表明,三種粉筆在寫擦過程中既產生>10μm的顆粒,也能產生PM10、PM2.5和PM1。這些顆粒物形狀呈球形,長方體,正方體或不規(guī)則形狀;X射線能譜發(fā)現(xiàn)粉筆塵PM2.5的主要元素成分為S、O和Ca,還含有少量C、Mg和Si等。運用Monte Carlo程序計算粉筆塵PM2.5中元素的原子濃度,并根據(jù)化學計量學推測其分子構成,結果表明粉筆塵主要由CaSO4、CaCO3/CaMg(CO3)2、CaSiO3、SiO2和少量有機粘結劑組成

4、。
  本研究同時以大鼠肺泡巨噬細胞(AMs)為體外模型,采用化學發(fā)光法研究粉筆塵可吸入顆粒物誘導AMs產生活性氧和活性氮(ROS/RNS)的機理。結果發(fā)現(xiàn):(1)粉筆塵PM2.5或PM10可劑量依賴性增加AMs的化學發(fā)光;而0.5μmol/L二苯基氯化碘鹽(DPI)和1mmol/L的左旋-N-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均可顯著抑制粉筆塵顆粒誘導AMs的化學發(fā)光,表明粉筆塵PM2.5或PM10可引起AMs呼吸爆發(fā),產生ROS/

5、RNS。(2)CaSO4/CaCO3 PM2.5或PM10濃度依賴地誘導AMs產生化學發(fā)光,且CaSO4/CaCO3相同組分的顆粒粒徑越小,誘導化學發(fā)光能力越強。CaCO3顆粒誘導化學發(fā)光的能力強于同粒徑CaSO4。(3)抗霉素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DPI和L-NAME均可顯著抑制CaSO4和CaCO3顆粒誘導AMs的化學發(fā)光,提示粉筆塵誘導AMs生成的ROS可能源于細胞內NADPH氧化酶和線粒體復合物Ⅲ,RNS則源于細胞內一氧

6、化氮合酶(NOS)激活。結合粉筆塵化學組成分析,CaSO4和CaCO3可能是粉筆塵誘導AMs產生ROS/RNS的主要因素。
  為了解粉筆塵顆粒誘導生成的 ROS/RNS是否對 AMs造成進一步的損傷,本文同時測定了AMs中氧化應激的指標(SOD、GSH、CAT和MDA)、細胞質膜酶(Na+K+-ATP和Ca2+Mg2+-ATP)、酸性磷酸酶(ACP)、胞外NO和乳酸脫氫酶(LDH)的含量,并測定了AMs炎性細胞因子的轉錄水平及其

7、細胞活性。結果表明:(1)25μg/mL粉筆塵PM2.5可顯著降低AMs中SOD的活性。而100μg/mL粉筆塵PM2.5既顯著降低AMs中SOD的含量,也顯著增加細胞中MDA的含量。300μg/mL粉筆塵也可降低SOD活性,并可顯著增加 AMs中CAT活性和MDA含量。而粉筆塵PM10僅在300μg/mL時顯著增加CAT活性與MDA含量,降低SOD和GSH活性。其中,所有劑量的粉筆塵PM2.5降低SOD活性的能力明顯強于PM10。30

8、0μg/mL粉筆塵PM2.5增加MDA含量的能力也明顯強于PM10。(2)劑量為25、100和300μg/mL粉筆塵PM2.5顯著升高Ca2+Mg2+-ATP活性。而在300μg/mL劑量下,粉筆塵 PM10可顯著降低Na+K+-ATP、Ca2+Mg2+-ATP和ACP的活性。PM2.5與PM10相比,兩者對Na+K+-ATP、Ca2+Mg2+-ATP和ACP的影響無統(tǒng)計學差異。(3)100和300μg/mL的粉筆PM2.5或PM10均

9、可顯著增強AMs釋放NO的能力,且PM2.5釋放NO的能力小于PM10。(4)在300μg/mL劑量下,粉筆PM10可顯著上調TNF-α的轉錄水平,且與PM2.5相比兩者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在25、100、300μg/mL三個劑量下,粉筆PM2.5均能顯著增加細胞內IL-6 mRNA的表達,而PM10對IL-6的表達無顯著性影響。與對照組相比,粉筆PM10和PM2.5在300μg/mL下都可上調TGF-β1mRNA表達,但兩者相比并無統(tǒng)計學差

10、異。這些結果表明PM10或PM2.5都可誘發(fā)AMs產生炎癥反應,其中,PM2.5的效應明顯強于PM10。(5)在300μg/mL劑量下,PM2.5或PM10均可引起AMs細胞外LDH增加,細胞活性降低,且PM10對細胞活性和LDH的影響較PM2.5小,但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傊琍M10和PM2.5對大鼠AMs產生氧化應激,引起脂質過氧化,釋放NO及調節(jié)TNF-α和TGF-β的轉錄水平,引起炎癥損傷,但PM2.5誘導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的能力

11、強于PM10。
  本文同時利用 HE染色研究了粉筆塵PM2.5染毒大鼠的肺組織病理學,應用熒光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研究了染毒大鼠肺組織中炎癥因子(TNF-α、IL-6、iNOS和ICAM)及其他纖維化因子(VEGF-A、TF、TGF-β、PDGF-D等)的轉錄水平及p38、ERK1/2、JNK-2 MAPK、STAT-3和Smad-3的蛋白表達。結果發(fā)現(xiàn):(1)8和32mg/kg粉筆塵可使大鼠肺組織中IL

12、-6 mRNA表達增加。32mg/kg染毒組大鼠肺組織中TNF-αmRNA表達增加。(2)8和32mg/kg粉筆PM2.5均可上調染毒組大鼠肺組織iNOS mRNA表達。提示炎性細胞因子的增加可能導致NO增加。(3)2、8、32mg/kg三個劑量組均可使ICAM-1 mRNA表達上調,表明粉筆塵PM2.5可促進炎性細胞的遷移和趨化,釋放炎性細胞因子TNF-α和IL-6,加快炎癥反應的發(fā)展。(4)HE染色表明與對照組相比,8和32mg/k

13、g粉筆塵PM2.5可使大鼠肺組織出現(xiàn)輕微的組織損傷,比如局部的充血,炎性細胞浸潤。(5)與生理鹽水組相比,2、8、32mg/kg三個劑量組均可劑量依賴性地增加染毒大鼠肺組織內VEGF-A、STAT-3和Col Iα1 mRNA的表達水平。8和32mg/kg劑量組可使TGF-β、PDGF-D、PDGFR-βmRNA的表達顯著增加。32mg/kg劑量組可使Smad-3 mRNA的表達顯著增加。三個劑量組染毒對大鼠肺組織中TF mRNA的表達

14、及STAT-3和Smad-3蛋白表達無顯著影響。(6)在8和32mg/kg劑量下,粉筆塵PM2.5可顯著提高HO-1 mRNA表達。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顯著降低32mg/kg劑量下粉筆塵PM2.5對HO-1 mRNA表達的影響。(7)8和32 mg/kg劑量組可使大鼠肺組織中p38蛋白表達增加,32mg/kg劑量組可使大鼠肺組織中ERKs蛋白表達增加。表明高劑量的粉筆塵PM2.5對肺組織的損傷與p38和ERKs信號通路有關,而在

15、8mg/kg劑量下p38信號通路可能起主要作用。(8)NAC可使肺組織中VEGF-A、PDGF-D/PDGFR-β、Col Iα1的轉錄水平顯著降低。表明NAC對PM2.5誘導的氧化損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從而緩解粉筆PM2.5誘導的炎癥反應和纖維化反應。
  綜上所述,粉筆塵可吸入顆粒物可誘導AMs產生呼吸爆發(fā),釋放ROS/RNS。過量的ROS/RNS消耗細胞內抗氧化酶,引起脂質過氧化,造成氧化損傷。同時,這些顆粒物可引起ACP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