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川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繁殖策略、社會組織與個體擴散遷移機制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了解靈長類社群內個體的擴散規(guī)律對認識其社會組織的維持機制和社會動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舊大陸猴的一夫多妻制物種中,雌性有著很強的棲息地留守性,并在嚴密的母系社會體系下表現出由親密親緣關系的個體組成的雌性后宮組合。在個體識別的基礎上,本研究對一個秦嶺川金絲猴群進行了連續(xù)8年的觀察。研究發(fā)現在所有的72只雌性中有43只雌性(59.7%)在社會單元內遷移或遷出研究群,這顯示秦嶺川金絲猴是雌性和雄性都進行遷移的物種。在擴散之后,亞成年雌性較成年

2、雌性有更大的傾向生育后代。研究結果發(fā)現雌性擴散至主雄的任期已經超過三年的OMU的概率小于雌性擴散至新遷入研究群的OMI.J和主雄的任期還不足三年的OMU的概率,新遷入研究群的雄性或任期還不足三年的主雄對雌性的吸引力更大。 自2002至2008年間,有16只成年雄性先后在研究群中出現,并曾擔任OMU的主雄,研究群一般由6-8個OMU構成。研究同時發(fā)現一些雌性個體和她們后代的有著一些固定的組合,雖然這些個體之間沒有顯著的親緣關系,單

3、一些這樣個體結合在一起組成的單位與不同的雄性結合,形成不同的OMU。研究期間7個這樣的單位先后與13只雄性組合,形成過13個OMlJ。另外研究期間還觀察到4個非研究群內的OMU遷入到研究群中;其中兩個OMU與來自其它社會單元的個體相結合并留在研究群中,一個后來又從研究群中遷出。新遷入的OMlJ內雌性個體的數量以及所有成員個體的數量都顯著的少與研究群內的OMU的。研究中共觀察到8次OMU的演替,主雄的替代過程表現為主雄的直接置換、后宮的繼

4、承和單元的分裂與聚合三種方式。在我們的研究中,雄性間激烈的打斗和殺嬰行為在主雄替換過程中都沒有被觀察到;雌性在OMU的演替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的主動遷移最終決定了OMU的重組與新OMU的形成。本研究認為秦嶺川金絲猴組織在非母系動力的社會體系內,近親交配的回避與增加繁殖成功的機會是促使雌性秦嶺川金絲猴遷移和擴散的直接動力。 本研究同時也通過對野生秦嶺川金絲猴群雌性繁殖參數于母系投入的分析來了解秦嶺川金絲猴繁殖策略。自200

5、1只2006年間,共觀察到有47只雌性生育了88只幼仔。兩種統計學方法被用來計算種群的出生率(Eisenberg et a1.,1981)。第一種方法基于各年內雌性及新生嬰猴的數量,求的出生率為每只雌性每年生育0.49士0.07只個體(n=5年,47只個體的83次生育;mean SD.);第二種方法基于平均單個雌性在多年內生育的數量,群內雌性的出生率為平均每只雌性每年生育0.49 0.17只個體(n=44只;mean SD)。雌性的平均

6、生育間隔期是21.88士6.01個月(mean SD)。2002至2005間一歲齡以內幼仔的死亡率是22.4%。幼仔在出生6個月內死亡的雌性的平均生育間隔期(11.60 0.55 Mo,mean SD,n=5)顯著的小于幼仔成功活過6個月的雌性的平均生育間隔期(23.31 4.90 Mo,mean SD,n=36;Kolmogorov-Smimov test:z=1.92,P=0.001)。雌性最長的生育間隔期為35和36個月。生育事件

7、顯著的集中在每年三月下旬到五月上旬之間。生育季節(jié)的平均值是4月14日,中值是4月12日,標準差為13.98天,屬于季節(jié)性繁殖物種。通過對每年生育高峰與交配高峰的相關性,發(fā)現生育高峰在交配高峰后有6-7個月的延滯期。通過對15只初產雌性的觀察,發(fā)現雌性秦嶺川金絲猴首次生育的年齡為5.6歲齡。本研究認為秦嶺川金絲猴的繁殖策略是對山地的季節(jié)性環(huán)境與食物供給的一種適應機制。雌性靈長類為獲得更高的投入收益比,會調整其對不同性別后代的母系投入策略,

8、并主要表現為針對某一性別盡可能多的生育。雄性質量模型(MQ)和棲息地資源競爭模型(LRC)分別將這種現象發(fā)生的機制解釋為物種對性選擇壓力和資源競爭壓力的回應。本研究采用隨機取樣法(Ad libitum sampling)和全事件記錄法(All occurrence recording)對一個秦嶺川金絲猴群生育行為連續(xù)四年的觀察,發(fā)現該種群新生雄性幼崽的數量多于雌性幼崽,種群的次級性比存在偏離。通過對不同社會單元的社會等級與雄性出生率的分

9、析,發(fā)現兩者之間存在一元線性關系PM=.0.4918MDI+0.9329(t=-1.879:df=24;P=0.073<0.10;R2=0.1331),各社會單元內新生雄猴占所有新生幼猴的比例會隨著該單元社會等級的降低而升高,呈現PMH

10、不同性別幼崽的母系照顧行為差異不顯著(t=0.390,P=0.72>0.10)。結果支持棲息地資源競爭模型(LRC)及其推論棲息地資源擴大模型(LRE)和女兒優(yōu)勢模型(DA)。說明食物、交配機會等有限資源的競爭壓力大于性選擇壓力,是影響秦嶺川金絲猴母系投入策略的主要因素。秦嶺川金絲猴的這種生殖策略是其在長期的進化中對環(huán)境選擇壓力的回應,以使其本身生活史具有適應性。另外本研究在個體識別的基礎上,采用瞬時掃描取樣法(Instantaneou

11、s andScan Sampling)和行為的全事件取樣法(All Occurrence Sampling),對秦嶺川金絲猴的一個投食群的空間結構進行研究。發(fā)現川金絲猴社群的空間結構是以類似于“家庭”的社會單元為基本單位,屬于同一社會單元的個體主要集中在同一棵樹上(占觀察頻率的60.6%),其次是在距離相近的兩棵樹上(占29.1%),個體間的直線距離通常保持在米之間,主要是在0~5米之間,不同的社會單元個體間的空間直線距離主要集中在10

12、-30米之間,通常是在2-25米之間,明顯大于同一社會單元的個體間的空間直線距離,這些研究結果可以作為一種野外鑒別猴群社會單元的尺度,供未來的研究人員參考。通過對空間形狀近似圓形的猴群進行分層,統計表明高社會等級的社會單元常出現在猴群的內層和中層內側(df=1X2=166.97,P<0.005),中社會等級的單元主要出現在猴群的中層(df=1, X2=21.54,P<0.005),而低社會等級的社會單元出現在猴群的外層(df=1,X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